蒙古大军先是在攻击中都北京,见攻打不下,就迅速转进,几天之后就出现在了山西雁门关,叫人防不胜防。
其次是蒙古人没有守城的意识。孙子兵法讲究“攻其所必守”,就能让敌人不得不守。可蒙古人攻下城池之后,大多选择劫掠一番之后,便屠城弃守,根本就不会分兵守城,自然也就没有可以被攻击的要害。敌军攻打蒙古,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在打一盆清水一样,任凭你如何武艺高强,都是无法击碎流动的清水的。
然后是在战术方面,蒙古人在野战过程中,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是不会选择同你硬碰硬短兵相接的,而是会采取蒙古人特有的骑射作战的方式,远远地消耗你的兵力和意志,待对手行将崩溃之时,再发动突袭便能克敌制胜了。完颜合达就是想破了脑袋,都想不出能够破解蒙古骑射的办法,所以才会对柴安风麾下亲兵护卫装备的火器那么感兴趣,就是盼望着能够倚仗火器的威力,在战场上正面击败蒙古骑兵。
但是就算是一时击败了蒙古人,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大。因为蒙古人作战极为灵活,一看无法取胜便仗着自己全是骑兵、人轻马快的优势,立即撤出战斗。而对手攻防转换必然需要时间,待做好了追击的准备,蒙古人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所以,在战场上想要击溃蒙古人或许不难,但若是想要消灭其有生力量,那可
就不容易了。
听到这里,柴安风都禁不住佩服起完颜合达来了。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完颜合达对蒙古人研究得这样透彻,的确可以说是做到了“知彼”二字,已然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了。只是受困于技术上的障碍,因此才不具备正面战胜蒙古骑兵的条件而已。
事实上,农耕民族或许能够在某个时间段内对游牧民族实现压制——例如汉武帝灭匈奴、唐太宗灭突厥——但长期来看,却始终无法形成绝对的优势。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战胜游牧民族呢?那就是当农耕民族转化为工业民族的时候!
历史的剧本是这样描述的:蒙古人占领西伯利亚平原之后,就始终是俄罗斯人的宗主,直到欧洲工业革命的春风吹进了寒冷的东欧平原,当俄罗斯人装备了火枪、大炮的时候,才真正将蒙古人(鞑靼人)赶走。
柴安风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系的科班出身,可好歹也是读文科的,所谓“文史不分家”,他对于这样的历史进程还是有着宏观的掌握的,也清晰地知道:只有装备了火枪、大炮、轮船,才是折断蒙古人这根“上帝之鞭”的唯一利器!
然而他现在手里的火器,除了临时拼凑起来的几颗地雷之外,就只有自己最亲信的崇义公府亲兵护卫手里的三百杆燧发枪而已,面对几万、十几万、几十万海啸一般的蒙古骑兵,就好比是沧海一粟,也谈不上有多少胜利的信心。
不过他却也不愿意露怯,笑道:“看来完颜大帅对蒙古人还真是有研究呢!”
说着,柴安风伸手招来孟银屏:“银屏,你也是女中豪杰了,听了完颜大帅的介绍,想出了战胜蒙古骑兵的办法了吗?”
孟银屏方才就在柴
安风和完颜合达两人身后,他们之间的对话听了个清清楚楚,也一边听、一边思考着战胜蒙古人的办法。可是完颜合达描述的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她也是头回听说,别说是父亲孟宗政、哥哥孟珙之前从来没有提到过了,就是在历代的兵书战策上都没有一丁点儿的记载,更想不出破解蒙古人的办法了。
孟银屏是个老实人,只得摇摇头:“想不出来,大抵……大抵我哥哥会有些办法吧……”
“那是,你哥哥当然有办法了。”柴安风故作神秘道,“小孟将军也同我谈起过对付蒙古骑射的法子,我想着应该是有效果的……”
听了这话,完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