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的舌象比较特殊,舌尖前半部分是红的,后半部分是白的。
白代表寒气。
红代表热。
根据李辉的症状和舌苔再结合脉象。苏子阳想起来了一个病——痞证。
痞证主要是由于寒热错杂导致的,这也符合李辉的一半红一半白的舌象。
痞者,否也。交塞不通之象。
这个病有一个特别典型的药方名叫——半夏泻心汤。
想到这里,苏子阳没有着急下决断。而是询问李辉之前大夫给她开的药方。
李辉从包里拿出了几张单据。
苏子阳看去,第一张单子上赫然就是半夏泻心汤。但是这老中医又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些助消化的药。
第一张单子之中用了一个药,叫代赭石。苏子阳看着方子的方向,应该是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也是一个降胃气的方子。
随后第三张单子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组合在一起的方子了,有四君子汤,还有一个帮助脾胃运化的药。
苏子阳这时候就有些犯嘀咕了,明明就是痞证啊,老中医也用了半夏泻心汤了,为什么不管用呢?
莫非不是痞证?
可这明明就是痞证啊。不是痞证还能是什么呢?
苏子阳思量一下,莫非是药量的问题?还是药品质量的问题?
“小苏大夫?”李辉打断了苏子阳的思考“他这药方开的又不对,您看他这个干什么呢!我吃了都没有效果的东西!”
李辉的话里全是对之前大夫的不满。
但是这事不赖机李辉,任何一个人吃了3个月药,毛用没有也会生气。
但是苏子阳又佩服李辉,明明没有效果的一个东西,她居然还能坚持吃3个月。
“那我给你开个方子吃吃看?”苏子阳问道。
“开吧。我就信您嘞!”李辉赶紧点头。
苏子阳开始在本子上写半夏泻心汤的方子。
“半夏泻心黄连芩,甘草干姜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这是半夏泻心汤的方歌。
半夏泻心汤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古代剂量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根据计量的换算,半夏一升是130g
半升是65g
但是经方有个特点,他是一服药分3次喝。所以就相当于是3服药在一起煎。
所以如果现在开方的话,相当于要在原剂量上除以3。
而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剂量单位。
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g。
约等于15g。
苏子阳记得梦飞先生说过,经方重量。
所以苏子阳在方子上写下了药量。
半夏(21g)
黄芩(15g)
干姜(15g)
人参(15g)
黄连(5g)
大枣(4枚)
甘草(15g,炙)?
7付。
开完之后,苏子阳将药单输入进系统。
“好了,可以去楼下抓药了!”苏子阳嘱咐道。“自己煎药,别忘了放4个大枣,我们这里外带的药里,没有大枣”
“好的。谢谢苏大夫!谢谢谢谢!苏大夫我可以加您个微信吗?”
苏子阳点了点头:“当然可以,有事联系我!”
李辉加完苏子阳的微信,再次道谢,离开了。
苏子阳回头看向梦飞先生,自己师父正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