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第一块黑乌砂,其皮壳表现堪称卓越,甚至可以说是趋近完美。
仅仅是看着那皮壳,就仿佛能让人产生一种切开后全是晶莹玉肉且满是翠绿的错觉。
可惜,也正因为它的表现过于出色,冯玉堂心中反倒有些踌躇不敢选择。
他隐隐有种感觉,这块料子极有可能是那种令人头疼的靠皮绿。
所谓靠皮绿,就是在切开皮壳后,仅仅只有薄薄的一层玉肉,再往下,要么是普通的石头,要么就是品质极差的垃圾翡翠。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黑乌砂毛料向来如此,其特性便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赌石中常说的一刀天堂一刀地狱,在一开始就是形容黑乌砂的。
在清末民初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
出高绿,出人头地!
切垮了,白布裹身。
足以见黑乌砂赌石的风险之大。
并且还有其它更为关键的因素。
这块料子出现在这里,至少已经过了三次转手。
第一次是在场口开采出来时,矿主会聘请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行“审玉”,那些赌性超级好的料子往往会被矿主自己留下来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