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伐清1652> 第二百九十六章 激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六章 激进(2 / 3)

了漳州府,延平府,他直接管辖的地方则变成了漳泉二府,但是军队方面,孙可望并没有丝毫松口的意思。

对于郑成功,孙可望是不担心他主动挑起战事的,毕竟刘文秀和李来亨都不会支持他,张煌言又是鲁王一系的,和郑成功亦敌亦友,李定国恐怕更不好直接干预,如此反而是给了孙可望直接覆灭他的机会。

所以在土地这一块,孙可望的底线是福建全省,只要对方兵马不变,攻下台湾之后,必然元气大伤,若要经营台湾,他就绝对没有能力再逐鹿中原了。

或许这个时代,只有孙可望最清楚,攻取台湾是功在千秋,但至少在当代,是看不到什么好处的,甚至几十年内,都是亏本的买卖。

但若是郑成功无法攻取这块土地,那他就没有任何保留那么多军队,以及郑家船队的理由了。

经过一番并不那么好看,更谈不上文雅的讨价还价之后,各方势力总算是勉强就最终的“内阁大会”达成了一致。

台面上的体面,就是要靠台面下的不体面换来的。内阁大会上的其乐融融,有说有笑,靠的是这些各派力量的话事人们,近半个月的博弈与妥协,以及无数居中协调的亲信们。

土地,人口,兵马的限制与分割,工坊,贸易的分配,以及孙可望借助这些外力,要对新朝进行的制度改革和权力制衡,也顺水推舟,作为谈判条件了。

而与此同时,钱谦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也开始走动了起来。孙可望要在各省建立书院的消息早已经传开。在钱谦益,王夫之的努力,以及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盛名之下,各省只要是稍有名气的文人,都想来参活一下。

当然,最主要的是,传言说若是成了书院的讲师,那可是直接授官领俸禄的,品级是不高,俸禄大部分也只有每月一两五钱,但是聊胜于无啊!

甚至于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赶紧进入新朝的体系之中,成为自己人,许多事情,可以慢一点,但这个要是慢了,位置可就都没了。

考虑到这一点之后,不少寄身于商贾富豪之家的赘婿和远房亲戚们,也在背后老丈人,好亲戚的资助下,开始了活动。甚至有的富商广撒网,资助了三四十个书生的。

钱谦益在长沙见识到了岳麓书院的巨大影响力,一想到将来南京新建的书院,影响力可能会更甚,便是一把年纪了,还四处奔波游说,想要过一把院长的瘾,在史书上留下大大的名。

孙可望计划在每个省都建立一个官方的所谓“书院”,其实也就是后世“大学”的模型了,历经五年改进的长沙岳麓书院便是模板。

当然,孙可望登基之后,还会通过欧洲传教士和派出旅欧使团,将西方的学科体系,以及文明成果搬运过来,取其精华,加速华夏文明的进步。

而“书院”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和钻研技术的地方。在孙可望的设想里,这里还应该是东方文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策源地,为此必须拥有一定的特权。

“新设的那些书院里,真的可以结社?”

“胡说什么,那不是结社,那叫读书会,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结社呢?”

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家酒楼上,张煌言和黄宗羲一面看着正不断恢复生机的南京城,一面谈论关于书院的传闻。

黄宗羲曾经是鲁王一系的人,官至左副都御史,八年前还奉命出海去日本乞兵伐清,但并没有成功,然后便心灰意冷,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了。

只是,他这么也没想到,八年后,大明居然又回来了,鞑子最终也被赶回了关外。

当然,他其实也很清楚,这个大明早就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十几年过去,百姓心中,对所谓的大明似乎也没有什么留恋了。

不过,因为他和东林党人素有仇怨,因此和钱谦益也谈不到一块去,但被孙可望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