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朱棣赐他一把宝剑,让他自裁谢罪,此时听到朱棣所言,如听天籁之音,当即重重的磕了一个头,高呼谢恩。
“世风日下,泥沙具起,晴朗的秦淮河上昏天黑地,狎昵之声不绝于耳,良家妇女不敢上街,闺阁之女关窗闭户,良善小民受此诱惑,竟也自甘堕落,举债买欢,闹得是妻离子散,鸡飞狗跳。”
方孝孺再次说道:“陛下,这一切之根由,皆在于大明船队带回来的奢靡之风,郑太监带回来的海外番人!”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道:“陛下,会同馆的各国贡使加随从,不下于千人,每日耗费的银圆不少千两,他们乐不思蜀,归程不定。长此下去,朝廷不堪其负。”
“再者,一些使臣及番商,不守国礼,不知自重,仰仗着手里的番货,日夜酗酒,败我善俗,小洞不堵必酿大患,此已深为我朝野所痛愤。”
“臣斗胆禀奏陛下,赶紧打发他们回国吧,省去靡费,清理民风。”
朱棣面无表情道:“打开窗户,蚊蝇扑面,踏入水里,泥沙泛起。你等除了横加指责,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面对永乐皇帝的问题,堂上众臣皆沉默。
众臣之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心里很清楚,凡事都有利有弊,不能因为有人吃饭被噎死,就吓得不敢吃饭了吧?
方孝孺说的秦淮河乱象之事,虽是事实,但一样得辩证的看待,需要权衡利弊之后,才好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故而,他们眼下也拿不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谁还有话说?”
朱棣带着一丝怒意问道。
“父皇,脂粉业自古有之,千年未绝,洪武朝也没有绝过,算是百业之中的一行。儿臣认为,对此不值得大惊小怪。”
赵王朱高燧躬身出列道:“再说了,眼前的这一切,不正说明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温饱才思淫,若是饿着肚皮,讨饭还来不及。”
“盛世自然有盛世的活法,歌舞升平,那才叫太平盛世!”
“眼下要紧的事,应该向他们课以重税,不能让他们把钱都给赚了,要让银子往国库里流。”
方孝孺接话道:“秦淮河乃京师繁华之地,乃大明的脸面,更为天下人所瞩目。再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必然助长骄奢淫靡之风。”
朱高燧不屑道:“几条花船,几个纨绔子弟,就能成为社稷之患?儿臣就不信,这些浪荡鼠辈,还能反了天不成!”
方孝孺道:“有钱而无德,何谈盛世?”
朱高燧反驳道:“饿着肚子守清德,难道就是盛世?”
此话一出,堂上随后又陷入了寂静。
朱棣望向朱高煦,轻声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儿臣认为,秦淮乱象,虽然与船队归来无关,但京师重地,必肃纲纪。”
朱棣暗喜,朱高煦果然猜到了他的心思,于是高声道:“教化明,则民风正,礼乐盛,则天下兴。秦淮河上的风化定要整治,长此以往,误国害民。”
“太子,秦淮河风化之治,朕交给你与郑和,不能打不能杀,半个月之内,要见到成效。否则,拿你与郑和是问!”
“儿臣领旨!”
朱高煦躬身作揖道。
远处,站在角门边的郑和,在听到朱棣所言之后,也立即躬身行礼道:“微臣领旨!”
“退朝。”
朱棣站起身,大手一挥道。
散朝后。
三三两两的官员,相互结成队,纷纷低声议论着。
内阁七位顾问自然而然的结成了一群。
解缙感叹道:“郑太监眼下已成众矢之的,陛下却又让他辅佐太子处理秦淮乱象,等于是把他放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黄淮接话道:“那些番人是郑太监带回来的,让他负责此事,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