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对了,你不是一直对光刻机念念不叨吗?我告诉你吧,国内首台光刻机,当然那个时候是第一代的光刻机,其实就是在徐老的主持下研制出来,至于旁边这位是贺明荣同志,贺教授算是徐老的高徒,也是现如今申城微电子所的总工程师。”
等介绍完两人的身份以后,导师直面李达康说道:
“李达康,你说一礼拜之后就要过去是吧?这两位专家呢,算是我给你请的补课老师,对,补上国内半导体发展史的这一课,不客气的说,假如你连国内的情况都搞不清楚,我不认为你去日本能有什么收获。”
说到这的时候,导师又转向两位专家,主要是面对那位年纪更大的“徐老”导师的语气也变得客气:
“徐老,这是我今天刚收的博士生,他叫李达康,年青人有点想法,也比较有闯劲,现在我就把他交给您二位了,你们给他好好上上课,也好让他了解一下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省得他一天天总是在那好高骛远。”
“呵呵。好!有闯劲是吧,有闯劲好…….”
既然是被导师直接带到西花厅的人,这当然是不可能拒绝,至于李达康,他虽然觉得没啥必要,但既然导师这样安排,他当然更不可能拒绝,于是这事就定了下来。
而导师其实很忙碌,交代完这件事,眼见马上就要到下午5点,他就马上又匆匆告辞离开,留下两位专家单独给李达康“补课”。
说句实话,在最开始的时候,李达康是真觉得这样的补课没啥必要,然而当那位已经七老八十的徐老头开始娓娓道来,他还是受到相当的震撼。
“您,您说啥?世界上第一台光刻机,是在1961年由美国GCA公司制造出来,而咱们国家,其实在66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光刻机,不,不可能吧?”
见到李达康一副怀疑模样,一旁的贺总工有点不乐意了:
“什么不可能,咱们国家确实在33年前就研制出第一台光刻机,徐老师当年就是那个项目的负…….”
嗯,那个徐老头倒是显得一副好脾气,他含笑冲弟子摆摆手,然后继续含笑对李达康说道:
“没有骗你,咱们国家的第一台光刻机,确实已经在66年就已经诞生,不过那是第一代,现在被称为接触式光刻机,其复杂程度其实就和照相机差不多,技术难度不算特别高,所以在当年啊,大家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李达康当时就是肃然起敬,看向徐老头的眼神已经不一样:
“那也不容易呀,66年那会,好像是刚结束3年自然灾害吧?并且马上就是…….徐老,以当年国内的条件,哪怕就只是照相机的水平,想自主研发出来应该也是相当不容易吧。”
徐老太点点头:
“确实很不容易,对了你叫李达康是吧,那你知道我们当年为什么能做出来吗?”
“这个…….正要向徐老请教。”
“那是因为国家关心,全民支持。”
徐老太顿了顿,他像是陷入了某种回忆:
“现在的年青人应该不知道,其实早在1956年的时候,当年敬爱的周总理就曾经收到了一份多大六百万字的草案,就在当年那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中科院的学部委员们,嗯,当年叫学部委员,现在就叫两院院士,大家一共提出了57项重点发展任务。看着厚厚的资料,总理向专家们请教:“这么多重点,国家应该主要抓哪些?”
最终,57项任务被凝结为四大紧急措施:计算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
徐老在那娓娓道来,李达康就在旁边静静听着。
到了这个时候,他倒是理解导师让自己补上这一课的用意了。
仔细想想这确实很有必要。
要知道自己就是个土木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