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言似有暗指,这却是非聪明灵秀之人不能想到的。
宝玉在旁急的什么似的,左劝探春右劝黛玉,只道兰花怎么绣都好看,若是实在意见不同,便一样绣一张就好,何必为此姐妹之间起什么口角?
迎春看几人形状也不由扶额,她心知,黛玉这是因为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心中平日所思只恐别人瞧不起自己。
而探春呢,素来心高气傲,黛玉来了之后,其文采风流为众人之首,又颇得贾母宠爱,难免心中也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说到后来,两人哪里又是为一个绣花样子生气呢?
既然不是为绣花样子生气,宝玉光从这里来劝,又岂能劝好?
但话又说回来,若是在迎春想清楚自己的心思之前,遇到这种事情,她只怕必然是要向着黛玉的,觉得黛玉远来是客,让探春相让。
可她如今既然想得明白,决定不负己心,把这一辈子不当成书,而是当成踏实日子来过,反而不肯轻易偏向一边。
故而迎春边思量边缓缓开口道:“我觉得二位妹妹说的都有理。只是依我看来,兰花最难得的地方,却又不在其淡雅高洁,而在于其宜室又宜野。把它种于庭室,自然亭亭玉立、芳香四溢,可供主人观赏。若种植于野外,却又坚韧不拔,自顾开放。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态,难道不正和范文正公笔下的君子之道吗?
颦丫头觉得兰花最宜生长于空谷,那是羡慕君子品行高洁,三丫头觉得兰花宜长于庭室以供怡情,是想要学君子之行。一个慕其品性,一个付诸行动,难道说的不都是兰花吗?”
迎春语气温和,可黛、探二人听了却不由的低下头去细细思索。
迎春又道:“姐妹之间闲话玩笑,本就是各抒己意。你二人争执,固然是因为所见不同,却未必不是因为先存的成见,才觉得别人处处针对于你,反而不能悉心体会对方所说的真意了。”
黛玉探春不免有些羞惭。
黛玉心道,平日里上学,夫子多有言自己诗词灵性,而道二姐姐之作呆板,因此不免在才学一道自视甚高。可如今听了二姐姐之言,方知二姐姐内在品德胜过自己多矣。
探春也是如此。她和迎春虽然都是庶女,但是迎春乃是如今袭爵大房的庶女,生母也是良妾,她却是二房的,生母更是一个丫鬟提上来的,在府中天然就比迎春低上一头。之前迎春处处照顾黛玉,她身边的丫头婆子们也颇为不忿,只道二姑娘为了讨好老祖宗,连自家姐妹也不顾,却去亲近一个表姑娘。
今日她同黛玉争执,迎春出来打圆场,她心中还想,迎春自然是要偏颇黛玉的,她却不受这个气,定要与迎春争执一番。
却没料到迎春之言居然持中又中肯,又闻得迎春说心中先有偏见之语,心中不免反思自己,觉得自己确实先存了偏见,才觉得迎春就是逢迎之人,黛玉就是讥讽之人。思来想去,不免又羞又愧了。
惜春见几位姐姐说话,不敢搭腔。倒是宝玉,一开始哄不定几人,却在迎春出声后,观二女神色便知道都已心服,不由得佩服万分。
迎春也放缓了脸色,问,“如此可还生气吗?”
二人连忙道:“既然知道了,再不会为此生气的。”
“既然你二人都知错了,那就要罚。”迎春笑道。
宝玉连忙出主意,“不如让林妹妹绣一幅兰蝶图,三妹妹绣一幅兰石图,看你二人谁绣的好?”
众人一时尽皆道妙,黛玉和探春也不好意思的应下了。
这日迎春房中发生的事情,自然瞒不过贾母。
等过了两日,迎春身子大好,前去给贾母请安时,就被贾母特意留了下来。
贾母房中此时并无他人,只有鸳鸯服侍在侧。这鸳鸯乃是新提拔的大丫头,画眉、鹭鸶前两年已经陆续出府嫁人去了。
贾母招迎春在身边坐下,道:“二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