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国都建陵以东七百里,有山名曰云琅,山高入云,终日青云袅袅。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途经此地皆要下马叩拜,世人也将此山称之为“尽折腰”。
大陈境内名山不下百座,而云琅山之所以有如此泰山之尊,也得益于大陈第一代大朝供:陈天罡。
几百年前,泱国倒行逆施、残害忠良、鱼肉百姓,导致反旗四起,一时之间民不聊生。陈天罡自幼习武,誓要救万民于水火,一人一剑杀入皇宫。可叹陈天罡势单力薄,终究是一人难敌千军,情急之下逃遁入这云琅山中避难,也正因此得遇仙缘,被一位神仙收为凡间弟子,教授筑天骨、分阴阳等术,离别之时更相赠兵法、治国之要策,嘱咐他下山之后辅佐明君,将来有一日或有可能位列仙班。
陈天罡下山之后择明主、匡正道,最终辅佐大陈太祖皇帝一统中原。建国之始,大陈百官更是来这云琅山中设坛祭奠,太祖皇帝亲书“奉天命、辅君臣”六字立于山门之前,下令大陈百姓、皇亲国戚途经此地皆要下马叩拜,这才有了口口相传的“尽折腰”之称。其后太祖皇帝大封功臣,特意为陈天罡设“大朝供”之职,统领奉天院,司教化、科考、传教,掌天下供奉。
其后太祖寿终正寝,陈天罡辞去官职隐居云琅山,创立“云琅”一派,专心修行,后又收了七名弟子,倾囊相授。虽然陈天罡早已不问朝政,可每逢朝中大事,皆会有朝中亲贵奉皇命而来请教。
此后大陈历经六位皇帝,这云琅一派更是获封无数,直通云霄的石阶之上更是百步之内必有一处皇家所赐牌匾。或许是因为不想再理会凡间之事,也或许不想再牵扯朝政,陈天罡终年都在闭关。却忽一日破关而出,召集七位弟子近前,言称自己已经参透天机,即刻飞升,只留下一句“山海星河留岁长”便入定了。
七位弟子见云琅山外祥云漫天,百鸟来朝,心中知晓师父已然飞升位列仙班,便各自从“山海星河流岁长”中择一字传承,这才有了如今的七脉。
听闻陈朝供飞升的消息,大陈更是设置十年一朝祭,保陈天罡香火鼎盛。往后岁月,这云琅山朝贡之人更是数不胜数,大陈百姓、外邦使臣皆是络绎不绝。而这几日较往常更是热闹非凡,朝中权贵、江湖游客、其他门派修士、散修都云集于此。
云琅脚下的观琅城百姓也很久没见过如今这幅局面,客栈里说书的先生们终于有了更新故事的话本,敲了惊堂木侃侃而谈:“且看这几日,云琅山上的仙师们每日在天上戒备,就连朝廷驻军都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话说上次出现这种情景,还是当今皇上登基之后来这云琅山祭天的时候。要说这几日如此行事,却是和朝廷无关,而是因为就在今晚,此处会天生异象!”
说书先生很懂得故弄玄虚,话到此处戛然而止,乐滋滋喝起茶来,使足了吊胃口的本事。听众们意犹未尽,全都喝了倒彩,几个心急的人已经大喊:“快说啊,什么天生异象!”
说书先生又是一拍惊堂木,说道:“这天下的仙师们都推演星象,这卦象所示就在今晚,会有一块天外飞石落在这云琅山中,事关国运!”说到兴起之处,说书先生又是一拍惊堂木,引来听客们无不骇然。
众人催促听书先生继续说下去,此是却有官兵上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众星拱月之中一个身穿官服的年迈老人傲然站立,不怒而威。所有人都听闻几日之前王都来了一个大人物,想来应该就是这位,因为观琅城太守此刻在后面谨小慎微、诚惶诚恐。一时间所有人都跪下行礼,便有官兵吩咐说此处已被朝廷征用,所有人立即离开。
此刻的云琅山上,所有人都像是如临大敌一般。陈天罡的七位弟子早早便来到观天殿之上,这个时候有人进来通报:“七位师尊,各脉大弟子大多已经到齐了,随时准备出发。”
陈天罡飞升之后,这云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