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可以,既不显得你很闲,又有头有尾。”朱棣点头表示赞同。
会试其实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其实是士子中最拔尖的那一批,也就是对国家大事有独到见解的人。
除了这一小撮尖子之外,剩下的人大部分都会在县官这种级别的小官上蹉跎一生而不得寸进。
这不是说这些人就不重要,这些人构成的是大明的地基,当然很重要,但那一小撮尖子是大明的柱石,甚至会直接影响着大明未来的兴盛衰败。
比如说于谦。
想到于谦,朱瞻垶不由得又叹了口气。
他现在其实很需要于谦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激进,但却也不失保守的官员,可按照历史来说于谦今年才不过十六岁。
按照历史的进程,于谦还得等到七年之后才会高中。
“叹什么气?”朱棣很是敏锐地抓住了大孙子叹气的声音。
“没什么。”不说还好,老爷子这一说朱瞻垶就又叹了一口气。
“就是感觉现如今咱们大明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所需要的官员也和以往不同,不知道这一成不变的科举能不能选拔出来我们所需要的官员。”
一个王朝的初建、巩固、发展、扩张和衰败等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而之前的大明其实是在巩固这个阶段,但现在不一样了。
草原、安南、建州和奴儿干都司平定,大明正式踏入了发展和扩张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观念先进且有激进心里的官员。
但想想大明的科举内容,朱瞻垶觉得悬。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于谦,这种等级的人才一代王朝能出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