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明朝大昏君> 第267章 王阳明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王阳明2(3 / 6)

是小官。不过今天王阳明第一次见到朱厚熜,却发现朱厚熜很是认真的听自己的意见。王阳明五十多岁,第一次感受到有一个皇帝还算是重视自己的意见。

才华横溢的王阳明,很喜欢这种感觉。

被人肯定,特别是被皇帝肯定,对于王阳明这种“圣人”级别的大佬来说,也是非常渴望的。所以继续道:“再说说四川茶叶,那也是需要朝廷投入的。现在四川茶叶,那都是散落的,没有渠道,因此也无法出川。朝廷如果专卖,再配合目前海商出海,可以把大量的茶叶拿到外面卖。等四川盐茶有了一定的发展,自然会有大量的商人入川,到时候就能够接替朝廷专卖。”

“嗯。”

王阳明不是赞成朝廷盐茶专卖。

而是认为四川先期发展需要钱,而这些钱目前能够拿得出来的只有朝廷。宋朝的时候,四川的经济还不错。但现在的四川,没有朝廷的投入,很难有大发展。等这些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可以让商人代替朝廷专卖。

或者朝廷把手中的专卖权卖给商人,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新建伯,卿的切入点不错。卿给朕说说到时候朝廷收入如何?”

“皇上,四川茶的问题,臣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而且还要看海贸的情况。若海贸货物需要大量的茶叶,那么四川茶叶会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臣主要说说目前井盐的情况。目前四川井盐,每年的盐税总额在七万两左右。若是朝廷能够整顿四川井盐,加上开发四川井盐,盐税总额会迅速增加。只要能够恢复到宋朝六千万斤的规模,那么朝廷盐税总额就能够达到二十万两。其实臣仔细研究过四川井盐历年的数据,六千万绝不是四川井盐的极限。只要有足够的支持,四川井盐的产量可以达到更多。而且一旦四川井盐专卖,那么朝廷收入就不仅仅是盐税。臣敢肯定,只要大力发展四川井盐,四川井盐每年最少可以给朝廷带来五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朱厚熜点头。

对于王阳明的分析还是支持的。或者说王阳明的预测还是很保守。

四川井盐的产量,清朝雍正年间可是达到了一亿斤。到了嘉庆年间,更是达到了四亿斤,最高达到过七亿斤。清朝为了支持四川井盐的发展,降低盐税,特别是新开井的更是减税,乃至于免税。因为大量的减税,才能够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井盐的开发当中。清朝就是用这种方法支持井盐的发展。

结果四川井盐的确是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产量以每年几百万斤的速度增长。到了清末的时候,四川井盐已经包揽了当时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

而四川井盐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四川经济的发展。四川好多城市,都是靠着井盐崛起的。有的是靠着制作井盐,有的是靠着转卖井盐,成为了贸易城市。

可以说四川在清朝大发展,和井盐是息息相关的。

明朝现在不到两千万斤的井盐,产量真的很小,同样潜力也是无限的。朱厚熜想了想道:“新建伯,按照你说,井盐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目前朝廷财政是好了很多,但花的也不少,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专门支持四川井盐的发展。而且朕让你去四川,主要是配合云贵两地的土司问题。”

“皇上,四川虽然不是边疆,但目前的情况和边疆没有多少区别。现在的四川需要的,并不是大量的银子,而是足够的粮食。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雇佣足够的人来干活。就算是迁移人口,在开荒之前,也是需要朝廷的粮食支持。朝廷要是支持四川,那么给四川划拨更多的粮食,这是最好的。至于解决西南土司问题,四川大发展就是解决土司问题最好的办法。”

“有道理。”

朱厚熜笑笑。

王阳明果然是把什么都考虑到了。在农耕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资本社会的时候,粮食真的是硬通货。特别是边疆地区,还有西南省份这样比较穷的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