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衰于十岁,乃至现在六十岁,随著年月的变迁,更加衰坏。但当你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呢?‘王答:‘那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直到现在,我年六十二,亦没有变样。‘佛欲说见性不变,先证明幻身有变,所以再问:‘你现在自悲衰老,发白面皱,面容一定比童年时多皱纹。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性,和童年时观看河水的见性,是否有童耄呢?是否有变动衰老呢?‘王答:‘一点都无变异。‘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皱,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曾衰皱。所以知道,能变皱者才是变,见性不变,就不会皱。‘会变坏当然有生灭,那个不变坏的,自然无生灭。原无生灭的见性,云何会在你身中,受你能变之身一同生死呢?因此应该知道,能变之身虽坏,真性是常存的。为何要引彼诸外道,如末伽黎等,都说此身,死后完全灭亡呢?王听见佛所说,才相信此身,死后不致断灭。只是舍这个生,而再趣别个主,解除他断灭的疑心。所以与大会诸大众,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开心极了。
阿难听佛说真性不灭,又起疑心,故即座起立,礼佛合掌,长跪求佛解释:‘世尊,假若此见性闻性,原无生灭,为何世尊,刚刚责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希望佛兴大慈悲,洗涤我们被尘垢所遮盖之迷惑。‘
于是如来就垂下他的金色臂,轮手下指,问阿难说:‘你见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说:‘依照世间一般习惯,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实在不知道,哪样是正,哪样是倒。‘佛再追问阿难:‘如果世间人以下垂的手为倒,那么世间人究竟以哪样是正呢?‘阿难这时,不敢推说世间人,就答:‘如来的兜罗绵手,指向虚空,就叫作正。‘佛即竖臂,对阿难说:‘如果世间以这为正,像这样的颠倒,只是首尾相换而已。即下垂的手,换作上竖,就认为正,与臂无增,下垂为倒,臂亦不失。他们根本不知道手臂,本来没有正和倒,只是自己迷惑,反执著下垂为倒,上竖为正。即是加一倍瞻视,亦即迷中倍迷。‘无论说正说倒,都不离此臂,但臂根本没有失去。佛说:‘现在你细心观察,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较,你身既然叫做颠倒,必有名字,亦有相状。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叫做颠倒呢?‘这时阿难和大会听众,被佛这一问,大家双目直视如来,都不知怎样回答。
佛见阿难及诸大众,不知身心颠倒所在,目瞪口结,不能回答。便兴慈悲心,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普告同会诸听众。佛说:‘诸善男子,我时常这样说。色法与心法诸缘,所有这种种由缘所生之法,皆不出一念心所现。所谓山河大地,森罗万解,一切万物,都从一念心所生。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里,不是心被这些万物所包括。如能认识本来真心,则这一切万法万物,根本都是幻有。你的色身和识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出来的,就是你之识心,亦是在妙明真心里。因为不知道,便错认这个识心为真心,认贼作子,生出种种颠倒相。为何你等,把本来圆满灵明的真心和宝贵光明的自性,都舍弃遗失,而在妙悟中,自取迷昧!即是把自己常住真心,本有家珍都丢弃遗失,反把识心作为自己真心。这便是颠倒执著,这亦是悟中生迷,迷上加迷。晦昧即无明,黑暗。无明便看不见,故等于空。因无明黑暗,就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在这顽空晦昧中,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妄见。和黑境结在一起,就生出四大之色。色既结暗而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识心,从妄想的识心参杂妄色,就造成五蕴之色身。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聚集种种因缘,而从眼、耳、鼻、舌、身、意进入。因六尘影子,便生出分别计度之心,造成内心摇动不息,趣外即触。趣走向外边去,各处驰跑,妄想心可以各处奔跑,触亦可以各处奔跑。没有真正智慧,就迷乱地向外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