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带来多大的收益
简单想想就能知道,修路需要人,而且需要数以万计的人。
人吃马嚼的,总要花费。
这些人,可以说就是移动的钱袋子。
路修到哪儿,哪儿就会迅速富裕起来。
可别小看这些吃吃喝喝,对当地的经济收益,绝对是一大助益。
更不要说占用土地以及铁路修好之后对沿途郡县带来的帮助了。
大秦或许还没有人能说出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话,但是,道理他们却懂。
毕竟自嬴政修驰道,到后面的水泥马路。
大秦的交通网建设就从未停止过。
交通方便带来的好处,谁都能够看得到。
看到这一幕,众多番邦使臣,都默然不语。
刚才那么激烈的争吵,居然被扶苏一句话就压服。
可想而知,扶苏在监国这段时间,积攒了多少威望。
在这个过程之中,嬴政一言不发。
他心里很欣慰。
扶苏这几年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就算以后去美洲,也能独当一面。
而扶苏之所以会站出来,主要还是赵昆借着送花灯的几乎,跟赵昆来了几次千里传信。
信中涉及的内容,主要还是朝政制度的问题。
以前在云中郡的时候,扶苏就让萧何分析了一下,内阁制度,后来赵昆又建了不少新衙门。
到最近,赵昆才下定决心,取代大秦原有的三公九卿制度。
大秦如今的发展,日进千里,几乎每一天,科学院的那群技术宅,都会拿出一些新的东西。
那些奇思妙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秦百姓的生活。
而开海、通商路,这些政策,都是诸夏前所未有的变局。
朝中衮衮诸公,尽管都是绝顶的聪明人。
但这毕竟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变革,很少人能够理解。
这个时代,百家争鸣的余韵尚在。
法家、儒家、道家、兵家的思想还根深蒂固。
举个简单的例子。
萧何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才敢之人,他主持修订商法,犹自耗时日久。
至今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还没有真正拿出成品。
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萧何终究只是一人。
就算加了个曹参,依旧显得有心无力。
而儒家、道家等其他杂家之流,完全就是新时代的阻力。
抛开腐朽不堪的鲁儒不谈,即便是淳于越那种相对中正平和的儒生。
也将曾经的扶苏,教导得难堪大用。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学说没有什么用处。
只是在赵昆眼中,学说是为人服务的。
可以用,但不能将其当成信仰,即便是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糟粕,都要保留。
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根子上对大秦来一次大改造。
这就需要水磨工夫,慢慢的进行。
赵昆贸然继位,即便威望再高,他面对的阻力也会极大。
因此,他需要嬴政站在自己前面!
赵昆虽然没有参加大朝会,但今日的朝会之争,实际上就是赵昆暗中引导的。
让所谓的旧朝尝一尝“民主”的甜头。
接下来,赵昆就会有大举动了。
纷纷攘攘之中,大朝会上关于广南城的建设以及铁路修建,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个时候,就到了喜闻乐见的番邦使者觐见嬴政的环节。
紫寡作为番邦在咸阳地位最高的使者,被指定为代表。
他当堂念诵了找人写就的赞美嬴政的文章,随后献上大宛的礼物。
汗血宝马一万匹,金银珠宝无数。
到最后,紫寡跪倒在殿上,高声求告嬴政,允许大宛在王都之中为嬴政树立一座凋像的时候,大朝会的气氛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