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更大,不过这种犯罪行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查出来的。
武举的考试不在这里,因为他们要先考武艺,然后再考军事策略。
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给全部参加武举的人一个机会。
明经考场,韩毅正在认真做题,对于帖经和试义,他还是很有把握的,不说全部熟读于心,但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做完这两场考试,韩毅这才看向时务策,当他看到其中一道题的题目时,神色大变。
“乡村治理现状、问题及改进。”
这样的题目,说的过于直白,而让韩毅神色变幻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之前看过这方面的书。
最开始还是因为清查土地时,对于乡村治理的疑问。
回来后,考虑到科举可能要考土地方面的问题,于是他便去看了相关的书籍,也看到了《通典》里提到的乡官制,他才知道朝廷其实是设立了乡官制度,只是后来废除。
为此,他专门去找书院中的先生询问过原因,
可老师知道的也不多,最后他通过关系去询问了一些县衙的官员,了解到一些缘由。
想到自己去了解过这方面的事,韩毅顿时信心十足,可想到只是照搬《通典》的乡官制度,显然没什么新意,于是乎他便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把原有的乡官制度改进一下。
对不对,他不敢保证,但总比照抄要好一些,想来出题的人也是想看到一些新的内容。
酝酿了一刻多钟,韩毅这才开始提笔。
而考场的其他人,看到这题目,很多人都傻眼了,乡村的题目?
这谁了解啊,特别是那些出身大族的读书人,看到这题目都恨不得把头发都给抓掉。
可以想象,这道题下来,很多人都得崩溃,不管是进士,还是明经,抑或其他科的读书人。
李继忠考的是明算,也看到了时务策的题目,同样也愣了。
这道题他倒是没有提前预习,但他看过《通典》,当然没看完,这本书一百九十多万字,能看完才怪。
他只是看了一些跟科举有关知识,刑法、军事有关的,他就没去看。
因为关于乡官制度的内容在第三十三卷,他之前看过,总算有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