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跟伪梁的作战,若有新的变化,及时告知朕,现在商议一下跟契丹一战的善后和论功行赏之事。”跟契丹的战事已经结束,必须论功行赏,一事码一事。
“陛下,这是臣这些日子按照各自上报的军功排序所写的奏折,请陛下过目。”郭崇韬恭敬说道,手中举着一本折子。
李柷拿过来一看,却是发现氏叔琮位列第一,后面写的其功劳,包括收复失地,派兵攻入东奚王廷。
想到氏叔琮刚刚调任安东都护府,若是此战功劳排第一,该怎么赏?去年对方才被获封郡公爵位,今年要封国公不成?
太快了,这不好。
于是李柷便拿起笔开始开始给奏折上面的名字排序,丁会被他放在了第一,韩强第二,氏叔琮第三、符存审第四、高行周第五、石君立第六、夏鲁奇第七。
至于剩下的,李柷就没有多管了,
按照兵部的意思来就是。
“你们三位内阁大学士都在这里,都说说这前十人该如何封赏?卫国公这边就不管了,另外按照标准,赏赐一些财物、田地便是,主要是其余九人。
另外卫国公丁会很有可能因病辞去大同都督府都督一职,所以还需要考虑新的都督人选。
按顺序来吧,韩强该如何追赠,你们可有提前商议?”李柷淡淡说道。
三位内阁大学士消化圣上话中的深意时,也思考封赏之事,韩偓站出来说道,“陛下,韩强战死,内阁商议的结果是追封其为县公或者县侯,追赠东宫三少,其嫡长子可补缺五品官职。”
“五品官职?”李柷眉头一皱,他可不想恩荫出一批无能之辈,“五品官职太高了,改以七品官职。
在这里定个规矩,凡朝廷文武官员任期内为国尽忠者,其后辈一人可享受恩荫,按照官员生前实际官职降四大等。四品及以下官员不享受此制度,只以正常抚恤。”
李柷可不想这恩荫制度变成宋朝那样,从而平添不少冗官。
韩偓三人等人,相互看了一眼,见没人站出来质疑,便相继点头,“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