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忠君的教育,着重是后者。
文官们不同,因为普遍的文化基础都不错,所以侧重点是军务方面的常识,其次才是忠君的思想。
按照李柷的想法是,作为都监和监司必须忠诚,军务上的知识不足可以通过后续的培训弥补;而副监和主簿必须具备一定的军务常识,不至于胡乱指挥,也好协助都监和监司监管禁军,至于忠心问题也通过后续的培训加强。
但是测试才刚刚通过,九十六名宦官和文官还未正式接受培训,各自下属的官员也在挑选之中。李柷计划的就是在三个月内,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先让新的监军制度融入禁军再说。
这个时候跟伪梁大规模开战,岂不是得推迟监军制度的推行?
结果在这个时候,传出李继韬勾结伪梁的消息,李柷自然不会快速澄清此事,而是静观其变。除非李继韬真的叛变,否则他不会出兵,不能因小失大。
朝廷这边因为昭义节度使勾结伪梁的消息暂时
争论不休,消息传到邢洺,李嗣源很不开心。
“这个李继韬是疯了吗?投靠杨师厚?那可是他的杀父仇人!”李嗣源低吼道。
其实在之前,李嗣源有过拉拢李继韬的想法,可现在传来这个消息,让他有些始料不及。
要知道当初在枣强城,李嗣昭死于杨师厚之手,这事李嗣源心中也有些愧疚。两人虽是不太和睦的义兄和义弟关系,但毕竟是兄弟,也是同僚,李嗣昭的死对当初的战局影响也很大。
其他人投靠伪梁还还说,可李继韬是李嗣昭的亲儿子啊!
“郡王,这个消息真伪难辨,有可能是伪梁那边的离间计。”安重诲劝解道。
“离间计?本王倒是觉得很有可能。”李嗣源冷哼道,“朝廷削藩,成德和义武先后被削,李继韬心里着急了,未尝没有勾结伪梁的企图。”
“郡王,可勾结伪梁乃是绝密,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难道是圣上故意的?现在太原城传的沸沸扬扬,朝臣们也对出兵昭义和增援我邢洺争论不休。”安重诲很不解,因为这因果关系说不通。
听到这个情况,李嗣源心心情复杂,这对邢洺来说并不算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