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当了和尚。”
对于这事,这名吏部官员说的头头是道,仿佛他是亲眼见证过似的。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韩偓有些疑惑。
“回尚书,《大唐日报》上面写的很详细,说是锦衣卫查到的。这些寺庙也是,招人也不看看,连这种丧心病狂的杀人犯都招进…”说到后面,这名官员见韩偓脸色阴沉,顿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自家尚书比较欣赏佛教文化,还因为此事跟圣上起过争执,自己怎么就忘了呢?
韩偓并未迁怒,他知道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说。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后来发展成为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
但其实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作恶之人若是放下屠刀就可以被原谅,那死了的人怎么办?难道他们就该死不成?
若是谁做了恶、甚至杀了人,直接跑寺庙里出家就能免除罪责,还要律法干什么?
韩偓并没有在这件事上过多评价,而是看着折子上的那份成绩单,上面已经根据成绩把职位定了下来。
这些职位都是吏部根据此次考试的人员情况拿出来的。
因为这次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一共四人,四个都是明经,年龄从三十岁到五十岁不等。所以吏部就给了四个
职位:四门博士(正七品上)、太学助教(从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御史台主簿(从七品下)。
韩偓只是做最后的决定,若是无须更改,他会直接送到内阁,待圣上批阅便可生效。
看着名单上的四人,他最后在被任命为中下县令的李詹改为了太学助教。
之所以做这个调整,自然是因为李詹之前是国子监主簿,没有去地方担任过县令之职,贸然派去担任县令,有些不妥。
太学助教跟国子监主簿的工作内容相仿,适应起来不会那么困难。
现在不像之前那么缺人,特别是五品一下的官员。毕竟从天佑元年到现在,在太原已经举办了八届科举,每年招收的读书人都有数百人,八年下来就是好几千人。
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已经任职数年,开始往中层官员提拔。
今年科举计划招收六百人,其中进士暂定五十人,明经两百人,明算、明法、明史(由一史和三史两科合并)、明字等招收三百五十人。
科举经过这两年的调整,明算等主要是充实底层官员,主要以八九品为主,极少数可以安排从七品的职位。
即便是这样,六百人也意味着六百个职位,若是文官这边没有那么多职位,就会往军方安排。
禁军也需要不少文职,锦衣卫就是最为迫切的。
“就按照这个改一下,然后呈给本官。”韩偓修改之后,把折子递给手下。
“是!”
刚才折子,韩偓并未太上心,他其实还是在想圣上对于佛教的态度。傍晚,处理完公务的韩偓回到府中,门房便告知白天有人送来一封信,说是让他亲启。
韩偓接过书信,看到落款写的是“
侄儿杨凝式”。
杨凝式?韩偓很快想起来是谁了,杨涉的儿子。
他跟杨涉倒是相识,当初他在先帝麾下任兵部侍郎时,杨涉便是吏部尚书。不过他看不起杨涉的为人,面对朱温的淫威,不敢站出来帮先帝。
后面也证实了杨涉为人不行。
朱温称帝,杨涉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一面,不过前几年便去世了。
不过杨涉之子——杨凝式倒是文采不错,而且一手字写的很好,他也是早有听闻。
可不是听说这位才子疯了吗?怎么想起给自己写信了?
韩偓拿着信来到书房,打开看后便被那一手字给吸引,的确写的不错。
看完之后,内容写的也不错,不愧是才名远扬的才子。
“来人!”韩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