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这里是说:“劳苦用心,通达顺利,君子凭借宗庙礼乐教化,利于出现大德之人。亨通,利于守正,用牛做祭品,吉祥,有利向前发展。”
宗庙祭礼,是西周重要的祭祖礼仪活动。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是一种国家礼教活动,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周礼·春官·小宗伯》里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庙”活动,实际是一种宗教礼仪。所以“王假有庙”,即君主要利用好宗庙这一礼仪活动,是作为一种礼乐教化的政治手段。西周祭祖礼仪非常隆重,场面盛大。《诗》里的“周颂”多数就是宗庙祭祀祖先的乐歌。这种宗庙礼仪动力,是西周王室的一项政治活动内容。如同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及山东孔庙的祭祀活动的场面,这就可以联想到西周的王室祭祖的活动场面。
《涣》里说“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这是说:“如水流散四方滋润万物那样,通达顺利。君王凭此宗庙礼教,才有利于拥有这大地山
。川,也有利于未来”。
这同样是讲君王利用好宗庙礼乐教化手段。故“王假有庙”也是君子应掌握的一种教化政治策略。
30、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及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方针
《周易》里的《蒙》篇讲:“蒙,亨。匪我求童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再不告,利贞。”这是说:“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亨通,不是师长求教于蒙童,而是蒙童求教于师长。如同卜筮上说的,第一次请教,理应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礼貌,不恭敬的寻问,就不予回答。这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正确教育方法”。
这里的“筮”是借来比喻事理的,并不是讲卜筮的,是比喻重视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
《蒙》篇说:“困蒙,吝;童蒙,吉”。这是说:“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故应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方针”。
《蒙》篇里最后讲:“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这是说:“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御寇,保家卫国。”这才是体现的教育目的与意义。没有知识就会愚昧无知,就会耻辱,从儿童开始抓起,并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cascoo.net
31、节制、节俭的原则
《周易·节》篇是围绕着节制、节俭而论,即为君子讲述节制、节俭的道理。
《节》篇所讲的节制,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节俭;二是克制。生活行为上不但节俭,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越轨。
节制、节俭,这无疑是"君子之治"应牢记的原则。
后封建时期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家国的成败高度来看待,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32、树立忠勇,纯洁奉公的卫士精神
《周易》里的《贲》篇全文:“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其趾。贲其须。贲如濡如,永贞吉。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白贲,无咎”。
这一篇文章是歌颂勇士忠勇纯洁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政治上应大力宣扬的。
32、“君子”应长存忧国忧民的政治忧患意识
《系辞》里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所体现在政治上的忧患是忧国忧民的意识。
《否》里说:“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说:“停止蔽塞不通的局面,大人就吉祥。警惕呀,警惕,要把国家前途命运维系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随》里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是说:“把仁爱作为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