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八)(3 / 7)

的鬼的活动相关。可京房提出的并不是与一个“明阴阳灾异”角色人的职能范围责任相符合,却提出了“考功课吏法”,这应属于当朝丞相大臣政治家们的职能责任,然而京房提出的“考功课吏法”具然得到皇帝的认可。这又体现了京房的理性一面,大概皇帝和京房多次交谈中理解“考功课吏法”的必要性。也正是京房看清楚了帝国走向衰退的结症,应必须进行吏治改革。

“考功课吏法”就是对官吏的考核整治,这属于政治改革,要冒极大的风险。既使现代的中国涉及到政治改革,已是举步难艰,何况皇帝的时代,整顿吏治,本身是一种想象,而实践是行不通的,那因是体制的使然。可京房真有点不自量力,所提出改革课题太大了,就是元帝也担负不起。

西汉至亡国时围绕着帝王周围外戚,宦官势力是盘根错节。皇帝如同身陷在大墙内里的笼中鸟,早已辨不清东西南北,谁忠谁奸。帝王体制所固有的痼疾,皇帝如何能辨的清楚。谁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这就是帝王制里的怪圈。

京房提出的“考功课吏法”,元帝还算明智,也想当个明君,做个有作为的皇帝,就同意京房的“提案”。皇帝同意“考功课吏法”,当然得有一套方案,可操作的准则,还得有人推行。

“考功课吏法”的实施不仅涉及当朝权贵,王公贵族的利益,而且还要涉及到皇帝的专权问题。这就要建立一整套与政治有关的制度,若皇帝专权问题不加以约束,什么“考功课吏法”都是纸上谈兵,还会加快一层层的腐败,最终改革是向死胡洞。

要想在家天下的体制上进行“考功课吏法”本身是行不通的。而事实上京房提出的方案还没有进行实验,自己就被套死在自己提出的主张上,即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还没有开展,就身先死去,改革也随之被扼杀。这在《汉书》京房传里有述。

《汉书·卷七十五》里有京房传:“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精。”

史书里记载京房的特长是精于阴阳占候,这正是西汉“象数”八卦易学发展出来的新东西,是所谓“象数易学”里的新筮术,是以卦说、阴阳、四时、节气、七十二候纳入到“八卦”体系里,以为能够由此认识天地人之间的灾异变化来,这就是西汉“占验象数易学”的特点。

京房尤其是“占验象数易学”里筮术的集大成者,京房以阴阳占候,上疏,所言屡中,而得元帝数次召见和信任。皇帝这时也是有病乱问医,皇帝已深陷帝国的危急之中,上有宫庭里宦官与外戚当政中勾心斗角的重重政治危机,而下有官僚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以及人祸和天灾不断的发生,往往皇帝陷入焦虑、困顿、困惑的交织之中。

《京房传》里说:“永光,建昭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

由此内容看京房并不是用迷信的禳解之术来消灾,而是向皇帝所奏的是整顿吏治,可以说京房理性的一面。京房奏行的“考功课”后,遭到权臣、中书令、石显(宦官)和显友五鹿充宗(尚书令)的嫉恨。这种事自然是帝王身边受庞与失宠常见的权力斗争,也是帝王专制里不是外戚当政,就是私家奴才宦官当政的必然。最后京房成为权力者争斗的牺牲品,京房自己设套(提出的考功课吏法)而被石显等反套死了。后石显等抓着机会奏皇帝让京房到一郡里推行其提出的“考功课吏法”实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