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八)(2 / 8)

用,就不再是数字组合,而是一套新的“符号”诞生了。那么,这套符号最初是如何推演出来的呢?是一开始就产生了八个“三联体”组合符号,即被后人称之为的“八卦”符号,而又认为是有“八卦”符号两两重叠出六十四卦符号的吗?我们若知道了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方法,也就知道了“八卦”演“六十四卦”说法的虚妄性。

若是没有考古资料的发现,而以传世的卦爻式《周易》里的符号为据,也就认为这套符号自古就是有“—”与“——”所组成。由此围绕着这种“符号”而产生的诸多“易象”学说,以及诸多“易图”学说,成了中国后封建社会神秘学说之源。乃至今天依然成为最具“博大精深”的学问课题。不知有多少人一辈子皓首穷经,钻研这种神秘学问,而耗费掉宝贵的光阴与智慧。也知在百家讲坛上那个讲”一画开天”的,也是个无知的妄说。因有了考古材料的发现,才知这套“六联体”符号在帝国时代之前,并不是有“—”与“——”所组成。也由此而知以“—”与“——”所组成的“六联体”符号,而派生出的“太极”、“阴阳”、“八卦”诸多神秘学说,并不是古老的东西,则是帝王时期的产物。所谓“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前身并不具有神秘性,只是一套符号而已。而这套“六联体”符号的初始组合,则是以“十”与“∧”为基础,并不是所谓的这种阴阳(“—”、“——”)符号所构成。

我们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商代及西周时期十一个不同器物上出现的三十五个“刻符”符号的组合规则及刻写形状,已知这些“刻符”每组是个“六联体”的组合。而组成这种“六联体”的组合符号,从考古上发现最早出现时期是商朝晚期,并已知商代至西周前期出现的“六联体”刻符基本上是有“+”和“∧”这两种“符号”所组成。

为什么是“六联体”的组合?这是关系着“六十四画符号”(即《周易》原创文本所使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产生问题。有“+”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构成“六联体”的组合,其结果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来。

下面我们就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推演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

“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若以“+”和“∧”组合,即下面两种符号:

+∧

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而两两重叠(即“两联体”组合)只能组合出以下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注:上下排列,以下均同):

+∧+∧

+∧∧+

若有“+”和“∧”为基础符号,以“三联体”为一组合,就会出现如下八个不相同的符号:

+∧+∧+∧+∧

+∧∧++∧∧+

++++∧∧∧∧

这也是以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为基准,也就是在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上分别再加上“+”和“∧”,“两联体”的组合变成了“三联体”组合。那么,这个“三联体”的组合,也就是在“两联体”基础上的翻番,也就是翻倍的意思。即四个两联体符号,变八个三联体符号(即后世总结出的”八卦”符号)。实乃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从“两联体”到“六联体”的组合是逐此加倍。到六联体时就翻成六十四个不相同的符号了。无论是以“+”和“∧”,或是以“—”与“∧”,或是以“—”与“——”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出“六联体”符号的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是以“+”和“∧”为基础符号)。

这八个以“+”和“∧”为基础的“三联体”符号,是推演排列六十四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