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宏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中对《比》的译文,我们也只录对所谓的卦爻辞的译文。
“[原文]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文]
比卦:吉利。同时再卜筮,仍然大吉大利。卜问长时期的吉凶,也没有灾祸。不愿臣服的邦国来朝,迟迟不来者有难。
[原文]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文]
初六:捕获俘虏,安抚他们,没有灾难。捕获俘虏,满盆满罐的酒饭招待他们。虽然可能有意外之患,但最后是吉利的。
[原文]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文]
六二:内部和睦团结,卜问得吉兆。
[原文]
六三:比之匪人。
[译文]
六三:跟败类狼狈为奸。
[原文]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文]
六四:跟外邦联盟亲善,卜问得吉兆。
[原文]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文]
九五:普遍的和洽。君王采用三面包围的方法狩猜,网开一面,有意放走逃奔的野兽。老百姓对君王狩猎毫不惊惧。筮遇此爻吉利。
[原文]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文]
上六:小人朋比为奸,勾心斗争,无法形成一个团结的中心,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我们再看一看唐朝科举考试指定教课书之一的《周易正义》一书里对《周易·比》的注疏,因内容太多,只录对所谓的卦辞和第一爻辞注疏的内容。
“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疏]正义曰:“比吉”者,谓能相亲比而得具吉。“原筮,元永贞,无咎”者,欲相亲比,必能原穷其情,筮决其意,唯有元大永长贞正,乃得无咎。“元永贞”者,谓两相亲比,皆须“永贞”。“不宁方来”者,此是宁乐之时,若能与人亲比,则不宁之方,皆悉归来。“后夫凶”者,夫,语辞也。亲比贵速,若及早而来,人皆亲已故在先者吉。若在后而至者,人或疏己,亲比不成,故“后夫凶”。或以“夫”为丈夫,谓后来之人也。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处比之时,将原筮以求无咎,其唯元永贞乎?夫群党相比,而不以“元永贞”,则凶邪之道也。若不遇其主,则虽永贞而犹未足免于咎也。使永贞而无咎者,其唯九五乎?
[疏]“彖曰”至“以刚中也”。
○正义曰:“比,吉也”者,释亲比为善,言相亲比而得吉也。“比,辅也”者,释“比”所以得吉,由“比”者人来相辅助也,“下顺从”者,在下之人,顺从于上,是相辅助也,谓众阴顺从九五也。自此以上,释比名为吉之义。“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者,释“原筮,元永贞,无咎”之义,所以得如此者,以九五刚而处中,故使“比”者皆得“原筮,元永贞,无咎”也。
○注“处比之时”至“其唯九五乎”?
○正义曰:“将原筮以求无咎,其唯元永贞乎”者,原谓原穷比者根本,筮谓筮决求比之情,以求久长无咎。“其唯元永贞乎”,元,大也;永,长也。为已有大长贞正,乃能原筮相亲比之情,得久长而无咎,谓彼此相亲比也。“若不遇其主,则虽永贞而犹未足免于咎”者,若不逢遇明主,则彼此相求,“比”者虽各怀永贞,而犹未足免离于咎。虽有永贞,而无明主照察,不被上知,相亲涉于明党,故不免咎也。“使永贞而无咎者,其唯九五乎”者,使“比”者得免咎,保永贞,久而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