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卦”之说,《周易》一书自然不是所谓的自然哲学了。那么,《系辞》里出现的“八卦”,“太极”,“阴阳”说法,是否就是“形而上学”,“宇宙论”呢?
《易传·系辞》里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这是通过每“卦画”所赋予上的阴阳爻画的变化,而推导出“君”与“民”的政治之道。一君统治众民百姓,这就是君之道,就符合天地阴阳法则。若变了,相反就是小人之道,是不合天地阴阳法则,这就是《系辞》里的阴阳逻辑。是为王权专制诠释出的“阴阳”逻辑。这一阴一阳之道,那里是探讨宇宙生成的呢?
《系辞》里还有一处涉及到“阴阳”。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这又是从“阴阳”中推导出的道德理念。这“道德”无疑是人民当顺民,这“阴阳合”无非是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即尊卑等级下的“阴阳合德”的道德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道”无疑是为尊卑等级打造出的法则。
《易传·系辞》里的“阴阳”并不是讲事物的对立统一,而讲的是“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循环论。后学的“太极阴阳图”是这种循环论的最好注脚。《易传》里的“阴阳”不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对立统一,为对立双方通过斗争达到转化,转化才能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中国古代里所讲的“阴阳”是讲平衡的,一旦失去平衡,不是阳盛就是阴衰,而循环不已。无论阴阳或八卦取象,都是从自然比类而来的。这里的“阴阳”不是讲事物的对立统一,也不是阐述宇宙的生成。“一阴一阳谓之道”,成为后封建社会里“君臣”,“夫妇”,“尊卑”不变纲常的理论基石,是阻碍实现民主平等无法逾越的万仞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