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繁荣与发展。
《系辞》开宗明义的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而天缘何为尊呢?地缘何应是卑的呢?天与地本没有什么尊与卑的关系,把天地自然现象,而抽象为尊卑关系,为王权专制制度的合理化寻求思想上的理论的武器。
为了维护王权大一统的家天下里的尊卑等级秩序,就用自然中运行的现象,比类到社会政治上来,其维护社会既得利益者,想把那不合理的等级秩序永固下去。
《系辞》的作者就是运用春秋时期里卜筮的取象类比法,以天道法则,比类人道法则,通过解释八卦理论类象于社会,而抽象为一般的理论化高度。
《系辞》是集王道思想与巫术神学理论一体,成为新的神秘文化大本营,使汉以降的后封建社会里的儒者,遁者沉迷与陶醉。一篇《系辞》成为后来的帝王时空里的经学、玄学、理学以及庞大的数术文化的活水源头。正是《系辞》里的阴阳、太极、八卦、道器,成为后封建时期里的思想者、学者演义不完的神秘学说,可都无补于后封建社会里把人分为两类,道德上的君子与小人,现实生活里的主子与奴仆。君是主子,臣是奴仆。臣称君为我主,而自称是奴婢或小人。夫是主,妇是仆。妇称丈夫是官人,而自称是奴。这种社会化过程,自然形成的是主奴身份的定式思维。而这两类社会角色,正是通过从天道观里抽象出的“阴阳”理念,才有那“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这阴阳之道,成为了人类社会之道,阳为乾,阴为坤。天地之道,是阳尊阴卑,天刚地柔,阳主阴从。这就铸模成了后封建社会人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把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日落日出,阴晴圆缺的天地自然现象,取象此类为一个“阴阳”(日、月之象形转化)概念,形成一个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阴一阳”成为认识事物的转化法则,成为了天地万物的转化法则,成为了事物相互交替循环往复的法则。把本来含有一点辩证法,变成了庸俗的循环论。
后封建时期里的阴阳法则就是事物循环往复的法则,也就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往复现象,应用到人类社会,就是盛衰交替的事物现象,才有了兴衰更替的认可,认为那正是阴阳的规律。二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人们跳不出阴阳之道的思维方式。
《系辞》里的阴阳之变,即所谓的“变”之道理,无非是帝王社会里的主奴角色转变的诠释,也是先秦(前封建时代)里的历史经验。转眼即变之下,是社会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后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后封建里把“阴阳”之概念认同为“阴阳互变”,“变”就是转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皇帝轮流坐,何时到我家”。封建时代的社会角色转换是常见之举,故形成人们习惯思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正是封建帝制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
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解,无疑是后封建时期里阴阳之变哲学的最好注脚。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以他乡是故乡。”
自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来到世间,打破了东方封建帝王家天下的专制制度。新的时空里的“变”,是向着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富裕里变化,而不在是那种主奴角色身份的转换。
《系辞》里说:“《易》,穷(帛书《系辞》里为“终”)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断章摘句来看这几句话,无疑是辩证思维。而后封建社会历史留下的是万劫不复的一轮轮劫难,这“终则变”成为后封建社会里往复循环的朝代更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循环替代方式而已。
《系辞》里除了“天尊地卑”的阴阳之道,而为帝王专制服务的理念,就是不折不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