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虽然称“象数易”,而那个“易”已与《周易》的“易”无关了,并不是解释《周易》的,实是运用新的天学、阴阳五行、灾异说与八卦学上的“象数”结合,而产生出新的八卦学说,目的是欲建“弥伦天地,无所不包”的天地认识模式。这种“象数易学”与以前的《象》、《彖》等“易学”不同了。汉“象数易学”更是远离了《周易》一书的思想。
汉“象数易学”与原创《周易》实没有什么关系了,汉“象数易学”不单单是以今本《周易》的卦象、卦爻数来诠释八卦筮术,以占断人事吉凶。而是以“八卦”衍生出以卦气、阴阳节气、天学为一体的宇宙模式,重在探究宇宙与人类之间(天人之间)阴阳灾变与天人感应,其目的是引向政治,而指导政治。这从董仲舒、京房、刘向的奏章用阴阳灾异、卦气说政治是一清而楚的。汉“象数易学”并不等同于“末流”的算卦之学,在当时是思考把握的是国家前途命运之学说。从殷商到西汉,无论龟占筮卜还是八卦卦气与阴阳灾异学说都是要决策于国之大事为目的。可以说在两汉产生的阴阳灾异与“象数易学”是当时认为的是最前沿的学说,当然在今天看来,那是迷信的巫术之说。
所谓两汉时期的“象数易学”之内容,不外是卦气,阴阳灾异,纳甲爻辰等本是以往八卦筮卜里没有的东西,不外是从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符号而产生的新东西。
所谓“卦气”说是将八卦学里的卦爻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三百六十五日等相配应,将八卦学里的卦爻符号与历法融为一体的一种学说。这里面又包括了“四正卦”说、“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卦卦气”说。
“卦气”说是孟喜创立的,而象数占验学说中还有纳甲说,即将十天干,按一定的排列纳入八卦体内,因甲为十天干之首,故以甲为名。
“八宫”说出于京房,即将六十四卦分于八纯卦各领一宫,每宫各由八个卦组成,这成为后世算卦批命的基础范式。
“互体”说是从每个卦画中,看出互体的卦画(即八纯卦里的每一卦)而成一卦的说法。
“爻辰”说是郑玄创立的一种释卦的体例,是一种将乾坤十二爻与十二辰(地支)相配应的学说。
“阴阳升降”说,是把卦画符号附阴阳属性之说。
总之西汉的象数占验学说上是孟喜、京房等借助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及前人的成果,建构完善了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卦气”体系。京房还推出了其纳甲、八宫、五行体系;东汉郑玄又推崇爻辰、星宿诸说。这些本是占验学说,而到东汉后期却将前期的所谓“易学”成果运用到释解《周易》文辞上去了,即所谓释“易”上的“象数派”。
两汉产生的“象数学”,最终产生了两种影响,一路是以此说走向八卦(八宫纳甲)算卦上,即广泛的运用在个人的命运前途上的“先知”上去了。而另一路是以“象数学”的成果,去解释今本《周易》的义理,即用卦气、阴阳、爻位、爻辰、互体等释解《周易》,这虽然不是讲算卦的,但这种所谓释《易》的东西,不可能正确的解释《周易》一书里的思想宗旨。所谓“象数易学”只是《周易》学术上的南辕北辙,只能把《周易》引向歧路,只能误导对《周易》一书的性质认识。
虽然两汉也有一些学者偶有引述《周易》里的文辞作义理而阐述事理,但汉朝没有留下如西汉之前那样的释解《周易》的文章书籍。京房虽有号称《易传》文章,可从《汉书·五行志》里看到那是讲阴阳灾异的东西,并不是解释《周易》一书的内容。
《汉书·五行志》里记有大量的京房《易传》,我们现抄录一些虽标称《易传》之名,看是如何的传“易”之说呢?
“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
“京房《易传》曰:‘行不顺厥咎人奴冠,天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