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六)(2 / 2)

迁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收益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没有过失,有了爱,并居中行事,告诉王公诸侯,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爱心兆示天下)。居中行事,告诉王公诸侯,顺从有利于效法先例,做迁都利国的大事。有了爱,惠爱之心,不用问询,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正是有了爱,才能得到被惠爱者感戴我们的恩德(即得到民众的拥护)。”

《周易》里的《益》篇是在《损》篇之后。《损》,《益》两篇文章是讲述国家经济上减损与增益的政治道理。

《损》篇里的立论是:“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损”的本义是减少,丧失。此处意是减损,在经济财富上减少了,为何会是一连串好的“判词”呢?即财富经济减损了还为何是“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的这么多的好结果呢?这么多好的判词的关键语是“有孚”。即经济财富上的减损目的是建立在“有孚”上,减损的目的是为了关爱百姓。才如此出现“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的这种代表事物发展好结果的判词。可见“有孚”体现在经济上(即国家或统治者的财富上),既使财富减损,但是为了关爱体恤(有孚)百姓,是没有害处的(如同现在中央提出的惠民、扶民政策。中央的财政减少了,但为的是关心低层百姓的生活所支出)。关心惠顾百姓而减损财富无疑是执政上的正确目的,这是“民本”的实质内容。

《益》篇里所阐述的“有孚”,同理也是“本民”的实质体现。收益的目的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即是防患于未然,也是爱民的体现,对百姓施爱,关心爱护其治下的“小人”,反过来就会得到治下百姓(“小人”)的拥护与报答,这就是“有孚,惠我德。”

《损》,《益》里均体现了“有孚”的原则。减少经济是为了惠民,没有害咎,增加收益的目的已然是防灾之年,也是心里想着百姓,为了百姓,这样的去对待百姓,自然会得到“惠我德”的好结果。爱民,就是得民心,得民心,就是得‘天下’。“惠我德”就是受恩德而回报恩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