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四十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四十二)(2 / 2)

历史。平王立位后,不得不被迫迁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是为东周的开始。本段无疑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在西周建国后发生的迁都事件,只有平王东迁。这说明《周易》成书的时间,离西周迁都洛邑的时期不会很远。在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上升时期,特别是西周王朝受到西北民族势力的威胁,周王只有迁都洛邑。这是大势所趋。在作者的眼里,改变王朝的命运,避开西边异族势力的入侵,也只有迁都。迁都是势在必行的出路,可是迁都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举国震动的大事,自然要有多方面的基础奠定。也就是作者提出的财富与民心的增加及王公们的听从。而这一段内容也间接地反映了《周易》一书产生于西周后期,而不是西周初期。更不是什么文王,周公创作了《周易》,因为《周易》的思想内容整个与西周初那个时代是不相符的。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本段已然是承上面之意的论述,要想办大事,干大事,即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就要坚守爱民的准则,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本段里的“有孚”反复出现,这就是《周易》里构建的“民本”理念。“有孚,惠心勿问,元吉”,这是说“有了爱,不用询问,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有孚,惠我德”里的“惠”,是指仁爱,恩惠。“惠我德”:回报施爱者的恩德。“有孚,惠我德”的意思是“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上面是从“益”的有利一面而论述其政治道理,而本段是从不利于“益”的一面论述其政治道理。

“莫”:没有谁;不要。“击”:攻,攻打。本段意思是“若没有增益,反而相互损害而立仁爱之心不能长久,就凶险了。”这是从有害于增益的一面来谈。若相互损害,再加上没有仁爱之心,即不可能增益,而更难以干成大事。像迁都的大事不但不能完成,而还会造成政治上出现危险。

总之,本篇是上篇《损》的姊妹篇,本篇是从增益上来讲述政治道理。这增益不但指财富的积累,而且也包含了爱心的积累,爱心的积累就是民心积累,是“利涉大川”的信用资本,两者不可或缺。这里既是讲辩证关系,又是讲政治道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