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一)(1 / 2)

在1980年第四期《考古学报》上,张政良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一文,此文里写道:“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柶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三、四,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说明它的原始性。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据与探寻易卦起源地的问题”。(张政烺文集论易丛稿第23页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一版)

对于张政烺的这段说法,能否认为就是通过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释读出的说法吗?虽然张政烺说这段话时,并没有附录图片,也没有提及是通过“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得出的“易卦刻文”。但通过张政烺的这段话里的“出土骨角柶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这种说法,说明张政烺是从出土的两种东西上,即“骨角柶和鹿角枝”上看出有八个“易卦刻文”,张政烺所提及的了“鹿角枝”,无疑就是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因为张政烺接着说“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这个举例,说明他只举例了所谓两个的“易卦刻文”(他认为的有八个“易卦刻文”),而正是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在张政烺看来刚好是他所认为的“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这两卦符号。那么,有人会问,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刻纹,张政烺如何能看出是两个“易卦刻纹”(即易卦符号)呢?兴许张政烺是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以外的鹿角枝上看到的易卦刻文,才举例出“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这两卦数字符号吧?确实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无论如何是联系不上“易卦”里的“遁”与“归妹”,也联系不到数目字上。可张政烺就是通过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联想到是“易卦”里的“遁”与“归妹”的‘数字’符号(即张政烺所说的“数字卦”就是“易卦”的早期卦符号)。有人又会提出疑问,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无论如何来看,也有几十个刻纹,本身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出现的是刻划的线条,既然称“刻纹”,如何能认为张政烺是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看出是两个“数字卦”,即“易卦刻文”呢?确实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来看,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出是十二个数字,更联想不到《周易》里的“遁”与“归妹”里的符号。可张政烺先生就是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看成的是十二个数字组合,十二个数字一分为二就联想到了“易卦”里的两卦来。为何说张政烺是从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看出他认为的既是“易卦刻文”,又是“数字”呢?我们通过照片,已知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是有平行线和八字线这两种刻纹(或称“刻线”)的组合,但每一种形状的刻纹是并列为多条,或是四条、五条、六条并列在一起组成出不同的条块图案。若是按不同条块来分,青墩t15:41号麋鹿角枝上的刻纹,清晰可见的有十一个条块。我们也已知这个麋鹿角枝是个残缺的东西,若是按麋鹿角枝上的线条条块组合规则来看,这只麋鹿角枝两头还有刻纹组合,而从麋鹿角枝照片的大头来看残缺处的刻纹组合不明显,而从麋鹿角枝照片的小头来看还能看到有平行刻纹。这样从这只麋鹿角枝上就能看到有十二组刻纹组合,若从这只麋鹿角枝的大头的线条条块组合开始计算,第一组刻纹组合,我们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