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2 / 3)

上的“刻符”,既认为是“数字卦”,又认为是“易卦”符号的说法。

而对于“陶罐”上出现这些“刻符”的用意,有研究者则这样解释:

“由于双斜线界格向右倾,从视觉心理角度看,应该向右按逆时针方向确定卦序(徐锡台先生也是这样做的)。何卦为首?若从小畜卦起向右读,则十一个卦的卦名恰好构成一句祈求富贵的吉语:

”小畜(蓄)否,大有夬(官),乾(钱)益大畜,解困,睽(贵)家人。”这句吉语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前后呼应,反复表达了求富贵的愿望。我们认为,这才是古人把这十一卦组合在一起的真正用意!”(选自朱兴国《三易通义》,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版)

至于这西周陶罐上出现的十一个“六联体”的刻符,被解释为“数字”、“数字卦”、“《周易》里的卦符号”,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看这属西周时期陶罐上“刻符”的组合规则及刻写形状。

下面“图画”里出现的“六联体”刻符,也是引用资料之一,即“西周陶簋图画”上出现的五个“六联体”的“刻符”:

(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上面两图里的上图是“西周陶簋图画”拓本,而下图则是“西周陶簋图画”摹本(图片来源:《考古》2007年第2期)。

据报道“2002年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工程建设,在洛阳火车站以南的唐城花园发掘清理了70多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其中一座编号为c3m434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仿铜陶簋,内壁腹部刻筮数、刻划符号和图象,时代为西周晚期”。《考古》2007年第2期以《河南洛阳市唐城花园西周墓葬的清理》为题作了简要报道。该刊同期还发表了蔡运章和安亚伟合写的《西周陶簋所见图画、筮数和文字简论》一文。对其中的图象、以及认为的筮数和文字作了探讨。簋(读作“诡”(guǐ)是古代陶制或青铜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簋,流行于商朝至东周。簋本是一种盛谷类食物的食器,后来赋予其具有标志等级身份、祭祀等礼仪内涵。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青铜簋它和列鼎制度一样,青铜簋与鼎组合在祭祀和宴飨时,是使用的常用礼器。这一西周陶簋内壁腹部刻上的有图画、“六联体”的“刻符”和五组无法知晓的“刻划符号”,这西周陶簋摹本图画是个倒式的看法,若从陶簋口向里看,陶簋内壁腹部上所刻的五个“六联体”符号,是从陶簋内壁的底部向外排列刻写的。

我们这里将其拓本和摹本引用过来,一睹这西周晚期陶簋上所刻画上去五个“六联体刻符”的形态摸样,以作为与前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的对比。

笔者将下面的拓片或摹本图翻过来和五个“六联体符号”就的清楚。

(图略)

下面是在网上搜索到的所谓“数字卦”的图片或摹本,一并引用作为参考资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上面六个图片(包括“摹本”)里的“图一”,是晚商时期的“卜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四盘磨村,这一片“卜骨”上有三个“六联体”的刻符。《楚竹书〈周易〉研究》(p438)里收录有此图片,张政烺《易辨》(《论易丛稿》第42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一文里也有此图片。

“图二”就是前面“引用资料(一)”的“卜甲”图片(即《楚竹书〈周易〉研究》一书里收录的“河南安阳卜甲,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出土,数字卦”图片资料),这是在网上搜索到后,此处补出。

“图三”是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建设工程中,自2008年10月~2010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