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想的是美,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
现实情况是秦军远强于赵军,如果在巨鹿围歼了赵军,那么秦帝国势必再一次成功演绎各个击破众诸侯的战略。
众诸侯都不是省油的灯,聪明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他诸侯国不想历史重演,他们在接到赵国的求援后,也和楚国一样,义无反顾地派出主力军队赶往巨鹿。
但是他们的做法却与宋义没有本质区别。
宋义停留安阳四十六天,不向巨鹿前进。
其他诸侯军虽然比宋义走的快,先到达巨鹿,但都驻扎在巨鹿外围、安营扎寨,远远地作壁上观、隔岸观火。
没有一个带头的,诸侯军谁也不敢和秦军一决高下。
项羽,你服气了吧,其实大家和我想的都一样,只是我说了出来,大家都想先作壁上观,让赵国和秦国死磕到底。
宋义颐指气使,讥讽项羽还不满足,接着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
一律斩杀,这只是托辞,委婉的说法而已。
说的直白点,这就是针对项羽一个人发布的命令。
宋义得意忘形之际,矛头直接指向项羽。
宋义威胁项羽,已经很危险了,还一错再错。
项羽迅速出击救赵的请求,被宋义四十六次驳回,还碰了一鼻子灰,积怨成恨,怒火满胸,早已对宋义起了杀心。
宋义此时虽有察觉,时时刻刻打压讥讽项羽,可能会导致项羽小伙子情绪失控,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
但宋义盲目自信,对项羽没有丝毫防备,而且变本加厉,
(本章未完,请翻页)
做了一件让全军将士都非常怨恨的事情。
宋义太嚣张了,得罪项羽还不够,还要得罪所有人。
这件得罪所有将士的事情,与宋义的友好领邦齐国有关。
宋义和齐国有很深的感情,源远流长。
之前宋义出使齐国,就和齐国君臣相处的非常融洽,深得齐国君臣的欢喜。
接着又是因为齐国使者高陵君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才有楚怀王亲自面试的机会,才能进一步担任上将军。
对宋义本人来说,有一个强大的齐国支持自己,值得炫耀。
但对政治对手项羽而言,这不是感情,这是内外勾结,这是宋义找死的理由。
宋义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行为越来越放肆。
楚军在安阳停滞不前的同时,宋义决定和齐国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创建自己更加强大的背景,于是同意齐国聘请自己的儿子宋襄入朝为相。
齐国之所以聘请宋襄,百般讨好宋义,也是看中宋义的楚国背景。
国家之间,绝对不是简单地看感情,而是相互利用,互利共赢。
宋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
为了给儿子撑场面,宋义抛下军国大事,亲率大队人马,护送儿子到楚齐边境的无盐县,沿途大肆宣扬庆祝,置备酒宴,大会宾客,大吃大喝。
宋义这边朱门酒肉臭,安阳那边路有冻死骨。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气寒冷,楚军驻扎的安阳连日雨雪,彻骨生寒,而且楚军补给也出现问题,战士们挨冻受饿。
看到将士们又冷又饿,怨声载道,作为楚军统帅的宋义无所作为,既没有积极筹备粮饷,也没有主动安抚将士情绪,反而远行三百多里,只为自己儿子摆阔,自己吃喝玩乐。
巨鹿距离安阳也就四百多里,这远行三百多里的摆阔行为,激起全军将士的不满,也给了项羽起事的由头。
这下把项羽惹急了,宋义这领导太没水平了。
你自己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将士们饥寒交迫,我好心劝说你,你不但不听我的建议,还威胁要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