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琴送走上学的女儿们,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老八老九还在呼呼大睡。
她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也跟着空落落的。以前在双泉村,杂货店里从早到晚忙不完的活计。如今在城里,除了做饭洗衣,竟闲得发慌。
她又跟楼下的那些老太太聊不来,人家议论着东家长西家短,她又不爱听。
妹妹林有梅为了上学孩子方便,也在城里租了房子。只有黄老太太还在双泉村,城里老太太住不惯。
“不行……我的寻个事做,再待下去,我就要发霉了!”韩秀琴寻思着。
晚饭时,韩秀琴对丈夫说:“当家的,咱把那两间门面房收回来,再开个铺子吧?”
“我整天闲着,看你一个人辛苦,心里过意不去。”
林有福放下筷子,眼睛一亮:“正好!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不过,咱们不开杂货店,开个超市怎么样?”
“超市?”韩秀琴茫然地重复着这个陌生词汇。
“啥是超市?”
林有福一时语塞,九十年代初的小县城,还没有超市这个概念。他努力回忆着在南方见过的场景。
“这个……就是比杂货店大,东西更全,让顾客自己进去挑选,最后到门口结账……”
韩秀琴听得云里雾里:“让顾客自己拿?那不得乱套了?再说那么多东西,我哪记得住价钱啊!”
“你当老板娘,管账就行。我请两个售货员帮忙。”林有福安慰道。
“那怎么行!”韩秀琴连连摆手。
“开个小铺子还请人,不得被街坊邻居笑话死?说咱们摆谱呢!”
林有福笑了:“咱们运输队几十个司机,工程队上百号工人,不都是请的人?魏书记还夸咱们解决就业呢。再说,超市和杂货店不一样,必须要有人帮忙。”
一番劝说,韩秀琴勉强同意。第二天,林有福就收回了租出去的门面房。那两间房位置很好,就在县城中心街口,人来人往。
装修工程也很快启动了,林有福凭着记忆画出草图,打通两间门面,中间设开放式货架,门口摆收银台……
施工老师傅看着图纸直挠头:“林老板,货架不靠墙放,非要摆在中间?多占地方啊!”
“还要装这么多日光灯?多费电!”
“地面还要铺瓷砖,老人摔着咋办?”
工人们不理解这种超前的设计,经常自作主张“简化”。林有福不得不天天来监工,一次次要求返工。
“林老板,您这要求也太高了。”工头老李忍不住抱怨。
“就是个卖东西的地方,整得比百货商场还讲究,太浪费钱了!”
林有福坚持道:“老李……信我的,等开业你就明白了,咱们要做就做县城独一份的!”
一个月后,超市终于装修完成。两百多平米的空间宽敞明亮,白色的货架整齐排列,天花板上装着一排排日光灯,照得每个角落都亮堂堂的。
最显眼的是门口那个玻璃柜台,里面准备摆放香烟和贵重商品。
接下来就是进货,林有福手上有南方批发市场的资源,不仅进了日常杂货,还引进了很多县城少见的新鲜玩意儿。
包装精美的零食,各种品牌的洗发水,甚至还有几款小家电。
韩秀琴看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又发起愁来:“这么多东西,怎么记得住价钱啊!”
林有福哈哈一笑,拿出一沓标签:“咱们给每件商品贴上价格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