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沈少卿探案> 第148章 莲坞新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8章 莲坞新声(1 / 3)

康熙年间,京城的繁华在沈少卿心中逐渐淡去,他归心似箭,一心驶向那魂牵梦绕的莲坞。船缓缓靠岸,熟悉的海腥味裹挟着热闹的吆喝声扑面而来。码头上,老渔民们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油亮,他们正把新鲜捕捞的海货,一筐筐往板车上搬运,海货在竹筐里活蹦乱跳。孩子们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衫,眼睛亮晶晶地围着竹筐挑选贝壳,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身着靛蓝色粗布短打的妇人,稳稳地坐在礁石上,手中的线梭子如灵动的燕子,在渔网间穿梭,划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那娴熟的动作仿佛与大海的韵律融为一体。这场景,与记忆中的莲坞别无二致,却又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鲜活。

“少卿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贝壳,像欢快的小鹿一样飞奔过来,辫子上鲜艳的红头绳在风中肆意舞动。她正是阿珠,当年那个总像小尾巴一样跟着沈少卿捡海螺的丫头,如今已长到齐腰高。阿珠仰着红扑扑的小脸,眼中满是好奇与崇拜:“我娘说你去京城当大官了,是不是真的呀?”

沈少卿笑着蹲下身子,轻轻接过阿珠手中的贝壳,眼中满是温柔:“不是大官,是回来守海的。”

“守海好!”阿珠歪着头,羊角辫俏皮地晃动,她伸手指向远处的灯塔,“李伯说,你祖父当年就总在那灯塔上看海,说海是有生命的,得有人陪着说话,它才不会孤单呢。”

沈少卿顺着阿珠指的方向望去,那座灯塔的白墙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柔和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塔顶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恍惚间,就像祖父当年亲手挂起的那盏莲灯。沈少卿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临行前,张尚书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朝堂的案牍如山,再厚重也抵不过海风吹过船帆的那一声清响实在。”此刻,他才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所谓守海,并非只是对着枯燥的图纸线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踩着莲坞柔软的细沙,聆听海浪那富有节奏的呼吸。

正沉浸在回忆中,身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沈少卿回头,只见拄着拐杖的周伯缓缓走来。周伯是当年帮祖父藏账册的老渔民,岁月的重担让他的背更驼了,可那眼中的光依旧清亮如昔。“回来啦?”周伯脸上满是笑意,说着便往沈少卿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还热乎着呢。”

红薯的甜香与海腥味交织在一起,钻进沈少卿的鼻腔。他咬了一口,烫得连忙呼气,可那香甜的滋味却直抵心底,竟觉得比京城御膳房精致的点心还要熨帖。“周伯,祠堂那边……”

“早给你收拾得妥妥当当了。”周伯往码头尽头努努嘴,“你祖父的牌位,上周刚请回主位,香案上的莲花灯,夜夜都亮着呢。”

莲坞的祠堂隐匿在半山坡的榕树下,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油亮,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莲坞的变迁。沈少卿轻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堂的供桌上,祖父莲承宇的牌位擦拭得一尘不染,旁边新刻的父亲莲文的牌位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两块牌位前,莲花灯的灯芯跳动着温暖的光,映得“忠勇”二字仿佛也有了温度。

沈少卿走上前,燃起三炷香。袅袅烟雾中,他仿佛看见祖父正坐在供桌旁,手中那支磨得发亮的竹笔,在账本上认真记录着潮汐的变化;父亲则在一旁整理着渔网,嘴里哼着跑调的渔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平反,并非只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笔,而是让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笑声、被深埋心底的牵挂,都能堂堂正正地回归到这莲坞的日升月落之中。

“少卿哥,学堂的孩子们都盼着听你讲京城的事儿呢!”阿珠清脆的声音从院外传来,紧接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小麻雀般涌了进来,手中还紧紧攥着写得歪歪扭扭的毛笔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