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沈少卿探案> 第144章 尚书府夜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4章 尚书府夜谈(1 / 3)

京城的暮色,仿若一幅凝重的墨画,层层晕染着威严。刑部尚书府的朱门,在如血残阳下,泛着沉红的光,宛如岁月深处凝视的眼眸。沈少卿伫立在石阶之下,手中的木匣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辱与一段历史的隐秘——里面装着黑风口沉船里打捞而出的奏章、铜印,还有那本泛黄的《莲氏家乘》。

门房引领着他,穿过三进幽深的院落。廊下的宫灯,如颗颗温润明珠,次第亮起,柔和的光洒落在青石板上,那上面的青苔泛着湿润的幽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低语。张尚书正在书房静候,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者,身着半旧的藏青常服,气质沉稳。手中那串菩提子,在指尖缓缓转动,见沈少卿进来,他起身时腰板挺得笔直,全然没有寻常文官的佝偻之态。

“沈先生一路辛苦。”张尚书的声音略带烟嗓,透着几分沧桑,他指了指桌前的茶盏,“尝尝这雨前龙井,是浙江莲坞送来的。听闻那里的山泉泡出来的茶,带着海味,别具一番风味。”

沈少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果然尝到股淡淡的咸鲜,恰似将莲坞那带着腥味的海风,悄然揉进了茶汤之中。他将木匣轻轻推到桌前,神情庄重:“张大人,这里是莲承宇先生当年的奏章副本,还有北镇抚司的密记铜印,或许能解开前明海防图的疑案。”

张尚书正要打开木匣的手微微一顿,指尖轻轻抚过奏章上“莲承宇”三个字,喉结不由自主地轻轻滚动,目光中涌起复杂的情绪:“老夫认识你祖父。那年他刚中进士,在翰林院当编修,总爱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抱着卷宗在紫藤架下研读至深夜。”

沈少卿心头猛地一动,眼中满是诧异与惊喜:“大人与祖父相识?”

“何止相识。”张尚书微微一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那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他是我恩师。”说着,他从书架拿下个精致锦盒,缓缓打开,里面静静躺着一枚磨得光滑的铜笔帽,“这是他送我的,还说‘笔杆子要比刀尖子硬,才能护得住笔下的人’。”

沈少卿凝视着那枚笔帽,脑海中瞬间闪过周显对张尚书“可信”的评价,刹那间,他明白了——有些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比任何凭证都更加可靠,坚如磐石。

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斑驳跳跃。张尚书缓缓翻开奏章,指尖轻轻划过祖父记录的魏党篡改海图的细节,神情凝重:“你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段,“天启三年,魏忠贤命人将黑风口的暗礁位置涂改了三里,又把七处隐蔽港湾从图上抹去——这绝非疏漏,而是故意为倭寇留下的通道。”

“为何要这么做?”沈少卿紧紧追问,目光中满是愤怒与疑惑。

“为了私盐。”张尚书缓缓放下奏章,声音低沉而沉重,仿佛被历史的阴霾所笼罩,“魏党当年垄断了东南海盐,倭寇帮他们运私盐,他们便给倭寇让出航道。你祖父发现时,已然太晚,奏章被截,人也遭构陷,莲家一夜之间沦为‘通敌叛国’的罪臣。”

沈少卿听罢,双手不自觉地捏紧了拳,指节泛白,心中涌起滔天的悲愤——原来祖父背负的,不只是个人的冤屈,更是东南沿海无数百姓的安危。

张尚书似乎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抽屉里取出一份卷宗,神色严肃:“说起来,前几日东厂送来了份密报,称有人在黑市上兜售‘海防秘图’,卖家的标记,是朵残缺的莲花。”

“是莲先生的余党!”沈少卿脱口而出,心中涌起不好的预感,“他们没拿到真图,竟想伪造假图牟利?”

“不止牟利。”张尚书缓缓摇头,翻开密报,语气愈发凝重,“密报说,买主是盘踞在辽东的女真部落——他们想借假图绕过山海关的防线。”

烛火“噼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