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至,城外山道上的蹄印已被新土半掩。李毅伏在屋脊暗处,手中铜镜微微调整角度,映出皇宫西角楼的动静。火光昨夜烧了大半宿,如今只剩几缕残烟从丰廪仓方向飘来,在冷空气中断续扭曲。他收起铜镜,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布纸,摊开后用炭条在上面画了一道短线,标记巡防换岗的时间差。
两名黑衣人自巷口疾步而来,脚步轻稳,停在他下方。其中一人低声禀报:“南门火葬场清尸队已混入三拨人,守军口令换了两轮,现为‘风止’与‘云敛’。”另一人补充:“粮仓废墟边撒的檄文残页被人拾走六份,有三处被贴在坊墙,百姓围看议论。”
李毅点头,将布纸收回袖中。他早料到朝廷会试图压下消息,但火能烧尽粮食,却烧不尽人心。他抬手示意二人退下,自己则沿着屋脊爬行一段,翻身进入一处废弃箭楼的顶层。
箭楼内角落摆着一口倒扣的铜瓮,瓮底贴着一层薄牛皮,连着一根细竹管穿墙而出,直通皇城外一道排水沟渠旁的石缝。这是他三日前亲自布下的监听阵眼。他蹲在铜瓮旁,耳贴牛皮,片刻后,隐约传来殿内人声。
“……潼关失守尚未证实,然帝都粮仓突遭焚毁,岂能不问?”是太傅王晏的声音,沉而冷。
接着一个尖细嗓音响起:“区区盗匪纵火,也值得惊动朝会?定是有人借机生事!”曹瑾语速急促,带着压制不住的焦躁。
随后是皇帝的声音,起初低哑,渐渐拔高:“够了!你们一个个都说无事,可昨夜钟鼓齐鸣,宫门紧闭,百姓不得出入,这算什么无事?李氏逆贼竟敢烧我国储,这是打朕的脸!”
李毅嘴角微动,不动声色地取出一块薄绢,提笔记录:“申时三刻,帝怒拍案,斥曹瑾失职。”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未提追责,仅令加强巡查。”
他知道,这一场朝会不过是表象。真正要紧的,是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曹瑾为何急于将夜袭定性为盗匪作乱?皇帝为何不立即调兵封锁四门?这些迟疑,正是裂痕初现的征兆。
他收起绢纸,起身推开箭楼后窗,望向城北一处灰瓦院落。那是禁军副统领张远的私宅,也是他在帝都埋下的第七个眼线据点。半个时辰前,一名送菜小贩从中走出,袖口暗夹一枚铁钉,那是约定的信号:张远已收到密信,且未上报东厂。
李毅取出腰间短弩,装上一支特制竹矢,矢尾系着一卷细绢。他瞄准皇城西角楼下方一处通风口,轻轻扣动机关。竹矢无声射出,穿过雕花窗棂,落入内廷廊道。
那卷绢上写着:“平西王使者名录已呈御前,若问出处,归于东厂暗档。”——一份伪造的名单,列着数名与曹瑾亲信往来频繁的藩邸随从。虽无实据,但足以让皇帝心生猜忌。
他刚收起短弩,忽听远处传来锣声三响,由缓转急。这是宫门紧急闭锁的信号。紧接着,四城方向陆续升起狼烟,一柱、两柱、三柱……最后六柱并立,直冲天际。
李毅凝神细看,唇角终于现出一丝弧度。六柱狼烟,意味着京畿六卫同时示警。这不是常规调度,而是中枢失控的标志——有人慌了。
他迅速收拾行装,将铜瓮推回原位,从箭楼侧梯悄然下行。刚踏出门口,迎面撞上一名披麻戴孝的老妇,怀里抱着个木匣,颤巍巍往火葬场方向去。李毅侧身避让,眼角扫过那木匣缝隙,露出一角青布包裹的尸体手指。
他脚步微顿,随即继续前行。这具尸体本不该出现在此时此地——按照惯例,夜间死亡者须次日辰时统一运送。除非,是有人急于灭口。
他折入旁边一条窄巷,在墙上轻轻敲了三下。片刻后,砖缝中伸出一只手掌,掌心放着一枚铜钱。李毅将铜钱取走,放入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