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风卷着沙粒抽在脸上,李骁站在炮台边缘,盯着那截嵌入基座的焦木。昨夜雨水渗进夯土层,导致左翼炮位下沉三寸,炮管前端几乎触到城墙外沿。他蹲下身,手指摸过木纹间的裂痕,焦面下隐约泛出青光——是雷击木独有的脉络。
“不能再往前了。”王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捧着一块湿布,轻轻擦拭基座接口,“再探半尺,箭雨就能扫到装填手。”
李骁没答话,只将肩上的披风解下,甩给旁边冻得发抖的炮兵队长。他转身走向城隍庙方向,脚步刚动,地面传来一阵低沉震动。李毅从墙垛阴影里走出,手里提着半截断裂的横梁:“拆了三根主梁,只有这根带‘土木相生’刻痕。”
“就用它。”李骁接过木料,沉得几乎压弯手臂。他抬眼看向远处山脊,敌军营帐尚未升起炊烟,但斥候昨夜回报,鹰嘴崖已有轻骑调动。
校场中央,蒸汽机的轰鸣声骤然拔高。匠人们正把导流管接进铸炮炉底,白雾顺着沟槽喷涌而出。王芳快步走下台阶,冲着几个蹲守阀门的学童喊:“减两成压!这木头撑不住猛火冲顶!”话音未落,一声闷响从基座深处传来,像是地底有什么东西被压碎了。
李骁盯着炮管缓缓抬起,直到前端恰好露出城墙半尺。他伸手比了比角度,又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的弹道图,边缘已被汗水浸软。他将图纸摊在石台上,用一块铁钉压住四角:“按这个仰角,三轮齐射能覆盖隘口拐弯处。”
“可风向偏西北。”炮兵队长低声说,“昨夜测算的落点会偏左十五步。”
“那就把炮口再调两寸。”李骁抓起铁锤,亲自敲下最后一枚铆钉。锤落的瞬间,朝阳跃出山脊,光刃劈在炮管上,映得整段城墙一片赤金。
沙盘前,李瑶正用炭笔划掉三个错误标记。她面前摊着七份密报,纸角都卷了边。赵德站在一旁,手指点着其中一份:“这里说辎重队日行六十里,但按粮草配比,这种速度根本喂不饱三万兵马。”
“不是辎重队。”李瑶抽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商队模样的车队,“这是轻骑伪装。路线和上次火药私贩的路径重合,都是走河谷小道。”
赵德眯眼细看:“分程传令的老法子,消息传到前线早变了样。”
“所以不能信单线情报。”李震走进来,甲胄未卸,腰间佩剑磕在门槛上发出脆响。他扫了眼沙盘,“派三队侦骑,一条走官道,一条穿林,一条沿河。旗语每刻钟一次,信鸽两刻钟补报。”
李瑶点头,立刻写下三道命令。她刚要卷起竹简,李震又道:“加一句:若发现敌军鞋印深浅不一,立即回撤——那是重甲步兵伪装轻装。”
半个时辰后,东北角升起第一面红旗。接着是第二面、第三面。当最后一面令旗展开时,李瑶将炭笔狠狠戳在河套支流处:“他们想用主力围我们,可这条浅滩会让重兵拖在半路。”
“那就把火炮阵型再往前推十里。”李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拎着一枚刚卸下的引信,“我已经让炮兵在靶山试射过,三轮覆盖足够打乱冲锋节奏。”
“水呢?”苏婉突然问。她刚从西城回来,袖口沾着药渣,“我去看几个安置点,有三个老匠人说不敢喝水。”
李瑶抬眼:“后勤送来的水?”
“银针试过,三碗显色。”苏婉从药囊里取出一个小瓶,“是慢性麻痹毒,发作要两个时辰。”
李毅立刻起身:“抓李福。”
不到一炷香,李福被押到。他跪在地上,额头磕出血痕:“平西王答应让我儿子进书院……我只是想换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