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蛊的灰烬从指缝滑落,一滴血正落在其上,洇开如墨。李震站在牢门外,目光未移,只将手中火漆封印的战报递给李瑶。她接过,指尖触到封泥尚有余温,显是快马加急,自北境而来。
“铁木真送来的。”李震道,声音不高,却如铁石相击,“说他斩了平西王三万精兵,头颅堆作京观,邀我们共分其地。”
李瑶拆封展读,眉头渐拢。战报用北蛮左贤王署名,措辞倨傲,末尾附图一幅,画着断旗残甲,尸横遍野。她将图翻转,对着光细看纸背纹理,又嗅了嗅墨迹,低声:“墨未干透,是昨夜才写的。但战场距此七百里,快马往返至少五日——他算准我们春祭布防最紧时送来,不为报捷,为扰心。”
李震颔首,指尖轻点案上地图。北境与并州交界处,几处草场标注红圈,皆为北蛮粮草转运要道。他想起三日前百毒先生自尽前那句未尽之言,心中已有推演:若北蛮真胜,何须急传捷报?分明是诱我松懈,或趁机南压。
“他要我们信,平西王已弱,可趁势吞并。”李瑶将战报折起,“可若我们真出兵,后方空虚,他便能顺势渡河,直逼宁远。”
李震未语,只唤人取来近三月北蛮商队出入记录。李瑶早已备好,一页页摊开,数据清晰: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均有驼队南下,以马换茶,但从上月起,交易量骤减三成,且无一返回。
“他们在囤积。”李震道,“前线打胜仗,后方却断了茶供,反常。”
李瑶补充:“北蛮嗜茶如命,缺茶则士气溃散。他们压住商路,是准备长期作战。”
李震目光沉下。铁木真不是来结盟,是来逼战。他既不亲至,也不留使节,只送一纸战报,便是要李氏在猜疑中自乱阵脚——要么信他,与平西王彻底翻脸;要么防他,自损边贸,耗空民力。
“不能等。”他说。
当夜,军议堂灯火未熄。李骁踏入时,甲胄未卸,肩头还沾着北风带来的沙尘。他接过战报,只看了两行,便冷笑出声:“好一招借刀杀人。他以为我们是蠢货,会替他清道?”
“你明白就好。”李震将地图推至中央,“北蛮补给靠牧区草场,粮草转运全凭几条古道。他若真在前线大胜,后方必空虚。”
李骁俯身细看,手指划过几处标记:“草场仓囤,多设于山口避风处,守备松懈。若夜袭焚之,他大军在外,粮道一断,只能退兵。”
“不求杀敌。”李震道,“只求扰其根本。你带三千轻骑,绕行黑水坡,避开哨卡,直扑其后方囤粮地。三日内往返,不留痕迹。”
李骁领命,转身欲走,又被叫住。
“另。”李震道,“传令各商队,暂停向北贩茶。封锁消息,只说‘春茶未收,无货可运’。”
李瑶已在堂外候着,见他出来,低声道:“我已经改了账册记录,对外宣称茶叶歉收,市价翻倍。北蛮商队若来,只能空手而归。”
李骁点头:“他们缺茶,军心先乱。再听说粮草被焚,铁木真不得不回。”
七日。
第一日,北境无讯。
第二日,李瑶呈报:三支北蛮商队滞留边境榷场,因无茶可购,与守吏争执,被驱逐。
第三日黄昏,前线哨骑回报:北蛮后方起火,浓烟蔽日,疑为草场仓囤遭袭。铁木真已分兵回援,主力停滞不前。
李震立于城楼,望北境天际,果然有烟云浮动,被风扯成灰絮。他未动声色,只命人加派巡哨,严查境内可疑人员。
第四日,李瑶调出暗账:三日前,有两批“私茶”试图北运,被截于西山道。经查,货主为平西王旧部伪装,意图嫁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