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河道,修通两条便道。她翻到首页,见“工分即信”四字已被手指磨得发亮。王二来报,称屯中已有六户开始重砌墙基,用的多是 salvaged 的旧砖。李震点头,命赵德从匣中取出一批铁钉与木料,按户发放,优先给有老幼者。
苏婉在医帐内清点药材。祛湿散只剩最后两包,艾草将尽。她翻开名册,见又有九名女子自愿加入熬药队,便将她们编为三班,轮值照看三口药锅。一名学徒问:“若再有发热者,药不够怎办?”她答:“熬浓些,分量减半。人命在前,规矩在后。”她将半块红薯从木匣中取出,掰成两半,分给两名发热未愈的孩童。
李骁在塘边查看引渠走向。他用木桩标出路线,命人沿线开挖。一名少年搬石时扭伤手腕,他亲自为其接骨,手法利落。少年感激,问:“将军,这塘真能养鱼?”他点头:“明年开春,投苗。”少年咧嘴笑了,转身继续搬石。
第五日,老匠人托人送来一截烧裂的陶管,说是“老辈人传的引水器”,能导水不淤。李震接过,见管身有螺旋纹路,内壁光滑,显然经特殊烧制。他未多言,收入匣中。
池塘即将完工,李瑶在地图上将西屯划为“生态复垦区”,塘周标注“春种菱角,夏养鱼虾,秋收水芹,冬蓄雨水”。她将铜钉钉在“塘心”位置,钉帽入木,平整如初。
李震召集众人于塘畔。他宣布,池塘归屯中百姓共有,产出按工分分配,不得私占。又命王二牵头成立“塘事会”,五人轮值,管水、管鱼、管用具。百姓默然片刻,有人鼓掌,随即掌声渐起。
苏婉带人在塘边立起一块木牌,上书“西屯蓄水塘,工分共养,灾年有收”。字迹由书院学生所写,端正清晰。
李骁拄杖立于塘边,见几名孩童蹲在水边,用草茎串起小螺,笑声断续。他未上前,只将木杖插进泥中,解下腰刀,用布缓缓擦拭刀身。刀刃映出水面天光,一闪而灭。
王二带着屯人将最后一批淤泥运出塘外,堆在坡上准备作肥。他抹了把汗,从怀里掏出那张地契,虽已发皱,仍被缝在贴身布袋里。他低头看了许久,蹲下身,在塘边新土上刻下三个字:王家塘。
李瑶在工簿末页记下今日结语:“七日成塘,百人出工,工分累计两千三百一十六。民心可用,新政可立。”
夜风掠过塘面,吹动岸边新栽的几株水芹。李震站在坡顶,见高坡上下灯火点点,比往日多出数倍。他转身对赵德说:“明日开仓,再发三日口粮,工分照记。”
赵德应声记下。李震又道:“把老匠人的灶,搬到新棚去,原地立个碑,写‘守灶者’。”
李骁在坡下叫住山猫,低声吩咐:“明日带人去北沟,查那几处渗水点,看是否与塘底连通。”
山猫应声欲走,李骁忽觉肋部绷带松动,低头见布条已被渗血浸透。他未唤人,只将刀柄抵住伤处,撑着站直。
苏婉在医帐内取出最后一包祛湿散,分成小包,准备明日分发。她将空匣放在案上,案角那半块红薯已干瘪发黑。
李瑶合上工簿,吹熄油灯。黑暗中,她听见远处传来铁锹铲土的声音,断断续续,未停。
王二蹲在塘边,用手试了试水温,又将一株菱角苗轻轻放入水中。苗根沉入泥底,叶片浮上水面,随波轻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