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
一个极其玄妙的词。
林小月投出的十封信,如十枚点燃引信的炸弹,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北莞市权力与舆论的棋盘上。
最先引爆的,是媒体。
北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组。
总监捏着那份检测报告的复印件,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知名医院!”
“特权病房!”
“农药三倍超标!”
他一字一顿,每吐出一个词,办公桌上的空气似乎就灼热一分。
“这哪里是新闻,这是射向天空的信号弹!台里最强的狗仔……不,最强的调查记者,给我派出去!”
命令下达,犹如猎犬嗅到了血腥。
仅仅两小时后,几名看似平平无奇的“病人家属”和“外卖小哥”,便出现在了北莞中心医院后勤通道的各个角落。
他们的镜头,对准了那个肮脏的、散发着馊味的垃圾站旁,唯一的入口。
凌晨四点。
天色如未干的浓墨。
一辆破旧到几乎要散架的小货车,发动机发出垂死般的嘶吼,停在了后门。车牌被厚厚的泥污覆盖,像一张羞于见人的脸。
它运来的,不是别的。
正是全院数千人的“生命之源”——新鲜蔬菜。
记者们的镜头追随着这辆鬼祟的货车,一路穿过沉睡的城市,最终抵达了市郊一处龙蛇混杂的批发市场。
货车熟练地绕开那些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正规档口。
它拐进一个阴暗的、连路灯都吝啬光芒的死角。
那里,只有一个连招牌都没有的摊位。
接下来的画面,让隐藏在面包车里的记者,心脏都停跳了半拍。
一个穿着医院食堂白大褂的采购员,从摊位老板手中,接过了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信封。
没有点数。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默契。
采购员将信封揣进怀里,随意地拍了拍。
然后,摊位后的工人开始将一筐筐菜叶发黄、形态萎靡的蔬菜,往货车上搬。
没有过秤。
没有检验。
甚至连一张最基本的回执单都没有。
这是一场在黎明前上演的,对生命的无声掠夺。
长焦镜头将这一切,贪婪地、清晰地吞噬。
当晚八点黄金档。
《今日关注》片头音乐准时响起。
节目名称被鲜红的大字打在屏幕中央——《谁在为我们的生命“加料”?——中心医院食堂供应链黑幕调查》。
电视机前的北莞市,瞬间安静了。
无数家庭的饭桌上,筷子停在了半空。
当镜头中那肮脏的交易、蔫黄的菜叶,与检测报告上那个“毒死蜱农药残留超标三倍”的冰冷数据,一同出现时。
愤怒,被瞬间点燃。
医院的投诉电话线路,在三分钟内被彻底打到瘫痪。
官网留言区,一秒钟刷新出上百条愤怒的质问,服务器不堪重负,直接崩溃。
风暴,降临了。
与此同时,市纪委和食药监局。
几乎在电视节目播出的同一时间,两部门的最高领导,也看到了各自办公桌上那封一模一样的匿名举报信。
铁证如山。
舆论已沸。
任何一丝的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