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市政府大楼,正上演着一出蔚为壮观的奇景。
下午五点二十九分。
死寂的走廊里,突然炸开此起彼伏的开门声!
紧接着,各个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撞开,一个个身影如同参加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从门里弹射而出,直奔楼层的打卡机。
“哎,老王,让让!我先来!”
“凭什么?我报告还没写完就冲出来了!”
“都别争!刷个卡而已,跟投胎似的!”
人群在打卡机前挤成一滩烂泥,每个人都拼命伸长胳膊,
试图将自己的脸或手指凑到识别器前。
那场面,比早高峰的地铁站还要混乱。
五点三十一分,打卡机前恢复了死寂。
走廊里空空荡荡,仿佛刚才那场喧闹从未发生过。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十分钟。
那些刚刚“下班”的干部们,又像退潮的海水般,悄无声息地倒灌回各自的办公室。
他们有的端着泡面,有的拿着报纸,脸上带着一种完成神圣仪式的疲惫与满足。
为什么要赶在五点半准时打卡下班?
因为“数字人事”系统里,加班时长的计算公式是:最终离开办公楼时间-打下班卡时间=加班时长。
下班卡打得越早,理论上的加班时间就越长!
于是,“准时下班”成了“敬业加班”的第一步。
打完象征性的下班卡,再回到工位上,开始名副其实的“义务劳动”。
这股歪风邪气很快席卷了京州。
没过几天,乱象再次升级,变得愈发魔幻。
某些嗅觉敏锐、深谙“数据之道”的单位领导,发现了系统的另一个“漏洞”。
上班时长与加班时长,是两个独立的考核维度。
要想在季度评比中脱颖而出,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于是,一个更加离谱的指令下达到了基层。
“同志们,从明天开始,所有人早上五点半到单位打上班卡!”
某局局长在晨会上唾沫横飞地动员着。
“打完卡,你们可以回家!可以去吃早饭,可以去睡个回笼觉!九点钟,再精神饱满地回到工作岗位!”
台下的干部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荒诞。
“这么一来,我们每天的'上班时长',就能比别的单位多出整整三个半小时!”
局长挥舞着拳头,眼神狂热。
“加班我们也要刷!上班我们更要刷!两项数据加起来,我看谁能争得过我们!”
这场由“数字人事”引发的内卷风暴,彻底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以办公室为舞台的行为艺术。
清晨的京州,天还未亮。
一群睡眼惺忪的干部,被迫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赶在五点半之前冲到单位,
只为在冰冷的机器上留下一个上班记录。
到了晚上,办公楼里灯火通明。
人们却无心工作,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交流着刷时长的“先进经验”。
有人在办公室里练起了八段锦,美其名曰“提升干部身体素质,保障持续战斗力”。
有人把家里的十字绣拿来,声称是在“培养专注力与耐心,以应对复杂工作局面”。
还有人甚至搬来了鱼竿,在窗边练习抛竿动作,理由是“通过模拟垂钓,锻炼应对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