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幽影”舰。这些突击舱由内部的星际战士手动操控,在近距离进行着疯狂的极限机动,躲避着侦察舰孱弱的近防火力。
其中一架突击舱成功贴近,舱门在接触前瞬间打开,两名身着重型动力甲、手持特制破甲灵能切割器的战士,利用磁力靴牢牢吸附在“幽影”舰的装甲外壳上,毫不犹豫地将切割器对准了引擎区域的护盾发生器节点和外部管线。
耀眼的切割火花在真空中无声绽放。十几秒后,一声沉闷的内部爆炸从“幽影”舰尾部传来,其主引擎光芒迅速黯淡下去。
失去了动力和隐匿能力,这艘帝国侦察舰变成了漂浮在太空中的棺材。随后赶到的“猎犬三号”用一次精准的主炮射击,彻底终结了它的使命。
并非所有猎杀都如此顺利。在广阔的“源泉”冰原,另一支猎杀小组遭遇了硬茬。
他们追踪一艘异常狡猾的“剃刀”级侦察舰进入了由无数巨大冰岩构成的复杂区域。这里强烈的背景辐射和冰岩对信号的干扰,极大地削弱了传感器效能。
帝国的“剃刀”舰驾驶员显然对这类环境极为熟悉,他不再一味隐匿,反而利用环境玩起了捉迷藏。他时而紧贴着巨大冰岩的阴影面飞行,时而突然急转弯,利用冰岩的反射制造假目标,甚至故意用低功率副炮轰击远处的冰岩,制造碎屑云干扰追兵的视线。
“猎犬五号”和僚舰几次差点跟丢目标,导弹锁定时断时续。这是一场考验耐心、直觉和微操的太空版“猫鼠游戏”。
“不能跟着它的节奏走!”“猎犬五号”的舰长意识到问题,“‘伏羲’子机,根据敌舰运动模式,预测其未来三十秒内最可能出现的三个节点!我们赌一把!”
ai迅速给出了三个坐标。舰长选择了其中一个看似最不可能的、位于两块巨大冰岩狭窄缝隙后的位置。
“短程跃迁!坐标kappa-9!”“猎犬五号”冒险进行了了一次极短距离的、精度要求极高的战术跃迁。
空间一阵扭曲,当“猎犬五号”从跃迁状态脱离时,正好出现在那道狭窄缝隙的出口附近。几乎是同时,那艘试图从缝隙中穿出的“剃刀”级侦察舰,赫然出现在了它的正前方!
双方都大吃一惊。帝国舰员显然没料到猎物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眼前。“猎犬五号”则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机会,所有近程武器——速射磁轨炮、脉冲激光——劈头盖脸地砸了过去。
如此近的距离,“剃刀”级的护盾如同纸糊般被撕裂,舰体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在一连串内部爆炸中化为了一团绚烂而短暂的火焰。
这次成功的猎杀,充满了冒险与运气的成分,但也展现了猎杀小组在极端环境下灵活应变的能力。
猎杀行动并非总是胜利。帝国侦察分队在遭受损失后,战术也变得更为刁钻。它们开始成群结队活动,互相策应;有的甚至携带了小型智能机雷,在撤退路线上布设陷阱;更有一次,一艘被追击的“幽影”级,竟然引诱猎杀小组进入了一个预设的伏击圈,那里隐藏着一艘火力强大的帝国轻型驱逐舰,导致一支猎杀小组几乎全军覆没。
血的教训让地球联盟意识到,猎杀行动需要更强大的信息支持和战术协同。
“织梦者”生物神经网络开始更深入地接入猎杀体系。那些分散在各处的、与“织梦者”建立初步连接的敏感型修士或异能者,他们的模糊预知和灵觉感应,经过“伏羲”的整合分析,往往能提供比纯技术侦察更早的预警,或指出潜在的危险与机遇。
同时,基于“星链阵”原理的“区域灵能感应网”也开始在小行星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