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漂浮的钢铁残骸尚在清理,而另一项同样复杂且敏感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处理数量庞大的格伦塔帝国战俘,并从中榨取关乎地球未来安危的宝贵情报。
投降的格伦塔帝国舰船数量惊人,初步统计,幸存船员总数超过十万之众。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形态各异、文化迥异、且不久前还是生死之敌的外星士兵,是对地球联盟行政能力、后勤保障乃至道德准则的巨大考验。
火星背面,一片相对平坦、远离主要城市和工业区的荒芜盆地,被选定为临时战俘收容区。大型工程机械在军队护卫下日夜施工,迅速建立起一片由预制模块化舱室组成的、具备基本生命维持系统的封闭式营地。营地外围设立了多重警戒线,包括物理屏障、能量力场和自动防御炮塔,并由精锐的地球陆军部队驻守,确保绝对安全。
营地内部按照舰船单位、军衔等级进行了初步分区,以防止大规模骚乱和便于管理。高级军官,如各舰舰长、高级参谋等,被单独隔离关押在防护更严密的区域。
尽管是战俘,地球方面依然遵循了(自行拟定的)《星际战争基本公约》中关于战俘待遇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水、空气和基本医疗。专门成立的“外星生理与心理研究小组”负责分析格伦塔人的生理需求,调配出他们可以吸收的营养膏和合成水源。战地医院也开辟了专门区域,救治受伤的战俘。
然而,人道主义之下是毫不松懈的严密监控。每个舱室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和生命体征监测仪,营地内巡逻的士兵和无人机时刻警惕任何异常举动。所有战俘都被要求佩戴特制的、非伤害性的电子标识环,用于追踪定位和身份识别。
营地的气氛压抑而复杂。大部分普通格伦塔士兵在经历了旗舰被俘、指挥官被捏碎、自杀冲锋被无情碾碎等一系列冲击后,显得茫然、顺从,甚至有些麻木。他们机械地接受安排,领取配给,对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一些中下层军官则依旧保持着军人的纪律性,试图在战俘中维持秩序,但眼神中难掩屈辱和挫败。
而那些出身高贵或思想顽固的高级军官,则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和不合作态度。他们拒绝食用地球提供的食物(直到饥饿战胜尊严),对管理人员的指令置若罔闻,甚至暗中煽动对抗情绪。不过,在绝对武力的压制和王也那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的威慑下,任何实质性的反抗都难以形成气候。
与战俘安置同步进行的,是更为机密和关键的情报提取工作。地球方面迫切需要了解格伦塔帝国的真实实力、社会结构、军事部署、科技水平以及此次入侵的深层动机。投降的官兵和缴获的舰船,就是最好的信息源。
技术团队日夜不停地破解从各艘投降舰船,尤其是那艘被王也完整保存的“毒蝎级”驱逐舰上获取的数据核心。帝国的加密技术相当先进,但在集中了地球最顶尖密码学家和“伏羲”ai算力的联合攻关下,一道道防火墙被逐渐突破。海量的星图、舰船设计图、武器参数、后勤记录、日常通讯日志被还原出来,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产。
然而,核心的军事计划、尖端科技详情、帝国高层通讯等最高机密,往往存储在物理隔离或需要特殊生物密钥(如特定高级军官的神经接口)才能访问的独立数据库中,破解难度极大。
对于活着的战俘,尤其是军官,审讯工作全面展开。审讯室设置在营地深处,环境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施加心理压力。
针对不同级别的军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面对这些顽固的高级军官,地球方面曾谨慎地向王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