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功与张之极看完回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振奋与确认。
“此子,真心也!”张之极抚须叹道,
“其所虑者,皆在情理之中。可见其并非莽撞之徒,乃真心为百姓计。”
黄得功也点头:“他提出的这三点,非陛下亲口承诺,恐难消除其虑。”
“正是。”张之极道,
“我等即刻将李定国此信,连同我等判断,再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请陛下明示招抚李定国之条件,以及对川蜀未来治理之方略。有了陛下旨意,我等方可放手施为!”
快马带着决定湖广乃至川蜀命运的秘密奏章,驰出武昌城,向着北方京城绝尘而去。
黄得功站在武昌城头,眺望西方。
长江浩荡,云雾缭绕的远山之后,便是烽火连天的川蜀之地。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名叫李定国的年轻将领,正在敌营之中,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来自朝廷的回音。
他也仿佛能感觉到,左良玉在承天府阴冷的目光,正窥视着武昌的一举一动。
更远处,张献忠的狂躁,白杆兵的沉默,以及无数在战乱中挣扎求生的百姓的期盼,都交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手中的兵力部署清晰。
五千京营,一万余乞活军,两万新营。
看似不少,但分摊在广阔的湖广战线,面对多方潜在的威胁,仍显得捉襟见肘。
但他心中己无之前的焦躁。
张之极的谋划给了他定心丸,李定国的诚意给了他突破口,
而最重要的是,他坚信,北京城里的那位陛下,一定会做出最英明,最大胆的决断。
黄得功喃喃自语,“陛下,末将己在湖广,为您布下了这盘棋。只待您一声令下,这荆楚大地,川蜀险隘,便将迎来新的格局!”
夏风带着江水的湿气吹过城头,旌旗猎猎作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这一次,黄得功和他的将士们,己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准备。
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踏碎京畿夏夜的宁静,
沾染尘土的塘报被王承恩亲自捧着,小跑着送入紫禁城深处。
奉天殿内,烛火通明,朱由检(崇祯)并未安寝,仍在批阅着由新晋小吏誊抄的,用简体字写就的各地奏章。
“陛下,湖广密奏,英国公与黄总兵联名,六百里加急!”
王承恩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将密封的铜管呈上。
朱由检放下朱笔,接过铜管,验看火漆无误,亲手撬开。
他取出厚厚一叠信笺,先是快速浏览,随即速度慢了下来,眼神越来越亮。
当读到李定国第二封回信中那“非为个人功名,实不忍川中父老再受兵戈之苦”一句时,他猛地一拍御案,霍然起身!
“好!好一个李定国!果然是他!”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和几名内侍吓了一跳,连忙躬身。
王承恩小心问道:“皇爷,何事如此欣喜?”
朱由检脸上洋溢着穿越以来少有的,发自内心的畅快笑容。
他怎能不喜?
李定国!
这可是明末擎天一柱,南明最后的良心与脊梁!
他两世记忆融合,太清楚这位年轻将领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