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初始化加载80%(1 / 3)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想出法子破局之前,祝云早决定暂且先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这几日祝家刚操办完祝兴昌的丧事,二伯娘能在此时将相看的人领进府,显然是事先得到祝汉中的默许了,这也侧面反映出了祝汉中作为家主对此事的态度。

而此举的目的昭然若揭:他们想借此机会给祝云早定下一桩婚约,如此一来就能赶在祝清川回来之前,名正言顺地将春风堂纳为己有了。

祝云早初来乍到,对于祝兴昌、董采薇以及祝清川只有一个原主自带的模糊印象,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感情。

现在祝兴昌已故,董采薇也是强弩之末,而祝清川偏偏又身在他乡,所以大房二房的如意算盘自然而然就打到了祝云早的头上。

祝云早不知道面对这种情况原主会怎么做,但她知道,现在由她来接管战场了。

别说是一夫多妻制,即便对方能做到守身如玉,破天荒地尊崇一夫一妻制,让自己就这样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那也是断不可能的。

祝云早赶着小毛驴边跑边想对策。

别看这新坐骑大耳阔嘴、矮身短腿,叫起来呕哑嘲哳的,可跑起来却分外有冲劲儿,趟风冒雪之下几次三番都差点将祝云早给甩下去。

一人一驴就在这样此起彼伏的叫声当中直奔云溪县而去。

云溪县离祝家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甚远,而春风堂就位于云溪县文庙与武庙中间的那条街上。

云溪县不大,分东西南北四个门,来往的人不多,所以平日里为了方便管理,通常只开南北,不开东西。

时下日薄西山,雪意渐小,祝云早自北门骑驴而入,行至归德街时便礼貌性地改成了牵着驴子步行。

相比之下,云溪县要比祝家村热闹得多。

陈家肉店、钱记成衣铺、马家驴肉火烧、杨记书肆、李家铁匠铺......诸多铺子都支着窗户,时不时有人端着膀子、笼着袖子朝外头看上一眼,盼着雪能早点停。

而不受大雪影响的几家店铺,当属太平桥下,文武庙前的几家食肆了。

赵记羊汤店排在第一家,眼下天已擦黑,可排队的卖家仍有三折之多。

祝云早刚牵着驴子走到桥尾,就被一股浓郁的香气所勾住了脚。

不需要去尝,单从气味上一闻她便知道,这汤里面定然是加了陈皮、草果、花椒等多种香料,既保留了羊肉的鲜美,又掩盖了膻味,令人闻之便口生津液。

况且在这大雪寒天的,想要吃上这一块肉质鲜美的羊肉,至少要花上十五文铜板,这可不是寻常百姓能轻易豁得出去的。

但只买一碗羊汤暖暖身子就不一样了,半斤羊肉外加两块羊棒骨就能煮出几十碗羊汤来,而一碗羊汤只要三文钱。

古书有载:饮食不贵异品,御厨只用羊肉。

如今此等乡野之地的平头百姓,能在冬日大雪时分喝上一碗足可与御膳同日而语的热气腾腾的羊汤,简直是将性价比拉满的操作。

祝云早牵着驴站在桥尾不远处观察了半晌。

这家店的门脸不大,屋里似乎只摆了七八张桌子,灶台刚好靠墙设在临街的位置,如此一来只要将左右两扇支摘窗用木条或竹条支起,便能实现点餐口与出餐口的动线流水了。

祝云早闻着香味忍不住往前又凑了凑。

碗是粗瓷大碗,虽看上去用了不少年头,可刷得却十分干净,可见店家在细枝末节处也颇为用心。

一道奶白色的羊汤哗啦啦地浇在碗底,冷热一相遇,汤面顿时便飘起油花,暖烘烘亮晶晶的,惹得拿到手的卖家根本顾不上烫与不烫,甚至屁股都没挨到凳子就先嘬了一口,旋即便接连发出人类对美食最高的赞赏:啊——

旁边的大汉见状立时虎躯一震,伸长脖子两眼放光地盯着锅中的热汤,嘀嘀咕咕道:“排了半晌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