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的冬天,北京的寒风裹着霾,却没吹凉贺岁档电影市场的热度 —— 每年 12 月都是华语电影的 “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年尤甚。
早在 11 月,业内就传开消息:程龙主演的《生肖》、众星云集的《血滴》、王京执导的《上海》要在 12 月 20 日 “三强撞档”,再加上此前已经上映、票房一路飘红的《人在泰囧》,一场票房混战似乎已成定局。
彼时的《人在泰囧》正处于 “高光时刻”。
这部由徐征自导自演、成本仅 3000 万的喜剧片,12 月初上映后凭借 “接地气的笑点”公路喜剧” 的新鲜组合,迅速点燃观众热情,排片率一度冲到 45,上映 10 天票房就破了 5 亿。
影院经理们对它的态度很直接:“只要有《人在泰囧》的场次,上座率最少能保证 60,周末更是场场满座。”
但 12 月 20 日一到,格局还是变了。
《生肖》《血滴》《上海》三部 “大片” 同日登场,影院不得不调整排片 ——《人在泰囧》的排片率从 45 降到了 38,虽然仍是第一,但幅度不算小。
当时不少媒体预测:“《人在泰囧》的势头可能要被打断了,毕竟程龙、王京、周大发都是‘贺岁档常客’,《血滴》还有黄小明、阮京天这些年轻演员,受众覆盖面更广。”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 “三强围剿”,最后竟成了 “三部大片的集体翻车”。
最先被关注的是《十二生肖》。
作为程龙 “最后一部动作片”,这部电影从筹备期就自带热度 ——程龙不仅主演,还身兼导演、编剧、制片,甚至亲自完成了 “从飞机上跳下来抓古董” 的高危动作。
上映前的点映会上,不少观众为 “程龙的敬业” 鼓掌,首日票房也不负众望,拿下了 5350 万,是三部新片里最高的。
但口碑的下滑来得比想象中快。12 月 21 日,也就是上映第二天,《生肖》的票房直接跌到了 3670 万,跌幅近 30;猫眼评分也从首日的 72 分,掉到了 65 分。
观众的吐槽集中在两点:“动作设计老套” 和 “剧情单薄”。
“看的时候总觉得似曾相识,” 北京某影院的散场出口,一位刚看完《生肖》的观众对同伴说,“程龙还是翻跟头、耍小聪明,但没有以前《警察故事》那种眼前一亮的设计;剧情更简单,就是找古董,中间插几个笑料,看完记不住什么细节。”
还有观众更直接:“感觉程龙在‘吃老本’,靠情怀撑着,故事本身没新意。”
如果说《生肖》是 “差强人意”,那《血滴》就是 “彻底拉胯”。
这部投资 15 亿、主打 “武侠 + 科幻” 的电影,上映前喊出 “颠覆传统武侠”,排片率也拿到了 20,仅次于《人在泰囧》。
可首日票房出来,所有人都傻了眼:只有 665 万,连《生肖》的零头都不到。
更尴尬的是上座率 —— 不足 10,不少影院的下午场,整个影厅只有十几个人,座位空得能躺平。
观众的差评几乎是 “全方位” 的。
首先是 “伪 3d”:“明明是 2d 拍的,后期硬转 3d,画面模糊,看久了眼睛疼,还不如看 2d 版。”
其次是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把清朝的‘血滴子’写成‘反清复明的英雄’,时间线混乱,人物动机也说不清,看得云里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