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起这种气场。”
“那这部电影跟其他警匪片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又一位记者追问,这次的问题抛给了陆建清。
陆建清想了想,语气笃定:“以往的警匪片多聚焦在基层警员,比如探长、卧底,但《寒战》不一样,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警队高层,像‘一哥’、警务处长这些职位。”
“你们想啊,基层警员面对的是街头的危险,高层要面对的是整个警队的稳定,是权力的平衡,甚至是背后的政治博弈。”
“比如电影里冲锋车失踪,黎名饰演的刘杰辉首先考虑的是‘不能乱’,要按流程走,而加辉哥饰演的李文彬更急着救人,想用行动派的方式解决。这种高层之间的理念冲突,才是《寒战》最特别的地方。”
提问还在继续,当有记者问到 “为何片名要叫《寒战》” 时,梁乐明接过话头,手指在面前的空气里虚画了个圈:“‘寒战’是电影里行动的代号,但不止是代号那么简单。”
“你们看,黎名哥代表的是‘规则派’,加辉哥代表的是‘行动派’,这两个派系面对冲锋车失踪这件事,就像冬天里两股冷空气相遇,一个要稳,一个要冲,碰撞出来的就是‘寒战’的感觉 —— 不是物理上的冷,是心里的张力。”
轮到演员被提问时,黎名接过话筒,指尖轻轻摩挲着话筒边缘,语气温和却有力:“这次的角色跟我以前演的警匪片角色很不一样。”
“刘杰辉是做行政的,他的情绪不能外露,哪怕心里再急,表面上也要稳住,所以我在演的时候特意收着,走路的步伐、说话的语速都放慢了,连眼神都尽量克制。”
“但加辉哥的角色正好相反,李文彬是行动派,说话办事都风风火火,情绪也更外放,我们俩对手戏的时候,其实就是‘收’和‘放’的碰撞,演起来特别过瘾。”
梁加辉在旁边补充道:“我跟黎名认识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演这种‘亦敌亦友’的对手戏。有场戏是我们在会议室吵架,剧本里只写了‘争执’,但我们拍的时候,他盯着我的眼神像在施压,我就故意提高声调反驳,那场戏一条过,导演后来还说‘你们俩把角色的劲都演出来了’。”
随着提问渐入尾声,一位戴眼镜的记者突然站起来,目光转向李文东:“陆导之前提到《寒战》会有三部,请问您是一开始就写好了三个剧本吗?还是后续才构思的续集?”
陆建清笑着摆了摆手,把话筒递给李文东:“这事得让东哥说,2、3 部的剧本可不是我写的,是他带着团队做的。”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文东身上,他调整了下话筒的高度,语气坦诚:“一开始真没想着做续集,我第一次看到陆导和梁导的剧本时,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扎实了’,根本没考虑后续。但后来拍着拍着,我发现香江有很多关于警队的传闻。”
“比如早年的‘冲锋车失踪案’‘高层权力更迭’,这些传闻里藏着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虚构的故事还精彩。”
“我就跟团队说,不如把这些传闻整理出来,结合第一部的伏笔,编出 2、3 部的剧本。比如第二部里会提到李文彬的儿子,这个角色的原型其实就来自香江本地的一个传闻,我们把它跟第一部的剧情串起来,就成了续集的主线。”
“那您为什么不自己自导自演呢?” 又一位记者追问,“以您的实力,不管是导演还是主演,肯定能让电影更有看点。”
李文东闻言笑了,目光扫过身边的黎名和梁加辉:“有陆导和梁导在,我根本不用操心导演的事 —— 他们对警匪片的理解比我深,比如拍高层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