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2 / 6)

霖目光深远,望向烟波浩渺的西湖:

“非仅通经史者。凡通晓实务,无论是能工巧匠还是通晓农桑水利,只要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其出身清贵抑或寒微,无论其声名显赫抑或沉寂,唯才是举,唯德是瞻!”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即刻以我之名,广发“求是大学”创办章程,章程中须明言:此“求是大学’,非止为科举之阶梯,实乃欲育通晓实务、心系苍生、能担社稷重任之真才!凡四海之内,有一技之长,怀济世之志,愿共襄此盛举者,杜某必倒履相迎,虚席以待!”

“是!”沈鲤眼中燃起火焰,躬身领命。

杜延霖兴办“求是大学”,倡“躬行天下为公”、“经世致用”,不以传统经义、心性之学为唯一圭臬,反而广设算学、律法、农政、水利、工技乃至音律、书画等“杂学”为科,其章程甫一传出,便如巨石投入古井,在江南乃至整个士林掀起滔天巨浪!

此前虽已有杜延霖欲兴新学的风声,然文风鼎盛的浙江本就书院林立,办学之事未引太多侧目。此番章程的煌煌公布,方是真正触动了天下士子的神经,引得群情震动。

“离经叛道!斯文扫地!”

“杜提学欲废圣学,兴杂技,此乃掘我华夏文脉之根!”

“书院者,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岂能沦为百工杂役之肆?!”

一时间,西湖畔的亭台楼阁、茶肆酒楼、乃至市井街巷,都成了论战的战场。

那些远道而来的儒生、本地的士绅、甚至关心时务的富商豪贾,都三五成群,激烈地争辩着。湖畔柳荫下,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儒生坐而论道:

“黄先生所言极是,圣学不明,人心必乱!杜提学以“经世’为名,实乃贬黜圣道,将君子之学与市井贩夫走卒之技混为一谈,此乃千年道统之大劫!”

“正是!农桑水利,自有胥吏工匠操持,士子当“忧道不忧贫’,若皓首穷经之辈尽去琢磨沟渠田垄,谁来传承圣人之心,持守道德之纲常?此等大学,不如称之为“匠学’!”

不远处,一群青年学子簇拥中,沈鲤正据理陈辞:

“诸位师长高论,学生不敢全盘否定。然程朱有言:“格物致知’。敢问何谓“物’?天地运行是物,万物生长亦是物,河渠水道、兵甲器械,哪一样不是需“格’之“物’?若只格心性之玄虚,不格民生之实况,如何“致知’?如何治国平天下?”

“说得好!”一寒门士子身着半旧青衫,昂然接道:

“学生家世代躬耕,深知水旱无情!若为官者皆如杜提学所言,精熟水利,通晓农时,黎庶田地必可多收三五斗粟米,乡野间当少流几多血泪!此非圣人所倡“仁政’乎?此非至大之“德’乎?”“诚哉斯言!”旁一人高声附和:

“那些高踞书斋空谈性命的“君子’,可曾俯首细看过黎民脚下的泥泞?口口声声“民为贵’,却视解决民瘘的实学为“末技’,岂非自相矛盾?杜提学所言“躬行’,方是真正践圣人之道于实处!”茶楼雅间内,几位身着绸缎的商贾也在窃窃私语:

“王员外,你怎么看?”

“哼,那帮老学究骂得凶,可杜提学说的实在啊!咱们行商,懂些算学、律法才是正经。你看朝廷办盐引、开市舶,哪样不是需要实打实的能耐?光会背“之乎者也’,连个账目都算不清,写个契约都漏洞百出,有什么用?我看这“求是大学’若真能教出懂实务的人才,未必是坏事。”

“王兄说的是,只是,得罪了那些个名满天下的大儒,杜提学这担子不好挑啊……”

甚至桥头卖菱角的老翁也在跟主顾闲话:

“听说没有?要开新书院了!念书也能学种田修河了?”

“哟呵,这倒新鲜!”那买菱角的船夫揩了把汗:

“要是多几个像杜青天(指杜延霖在河南治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