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秘辛
没过几日,孟长洲便把官家的圣旨拿回来了,这下王照月真的可以“奉旨讨债"了。
至于铺子的选址,孟长洲也帮她托相熟的牙行,寻到了一间位置还不错的空铺子。
这日,隆冬的汴梁城飘着细雪,铺子的青砖墙头慢慢积起了薄雪,王照月攥着圣旨站在新赁的铺面屋檐下,抬头望着上面的鎏金牌匾。这个铺子的名字,让她犯了难,总不能叫“讨债铺子"吧?“四娘子可是为这招牌该挂何名字犯愁?"孟长洲在她身后轻声问道。王照月转身蹙眉回道:“确实如此,总不能挂′讨债铺′吧?”孟长洲思付片刻与她建言道:“四娘子,我听完你的想法,觉得这讨债铺子和当铺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不便开成当铺吧。只不过别人的当铺当的是金银器物,到四娘子的铺子里当的是白纸黑字的债契。”王照月闻言猛地抬头,晨光透过窗棂,正照在孟长洲含笑的眼睛上。她忽觉他的这个主意比自己预想的更精妙:这个名字既免了“讨债"二字的戾气,又暗合官府文书的庄重。
她蹙紧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笑着称赞道:“孟公子这个主意恰似雪中送炭啊!这讨债营生若直白挂名,恐惹市井闲话,反不如当铺名头来得体面,多谢孟公子!”
这下名字有了,开铺子的地方也有了,但让谁去这些权贵家里讨债呢,王照月又陷入了新的难题。
她被这新难题愁的夜不能寐,冬夜的汴梁城笼罩在寒雾中,她睡不着便倚在暖阁的熏笼旁,翻看三姐姐写给她的信。烛火将她的影子投在窗棂上,随着夜风微微摇晃,她回忆起与三姐姐在杭州城开铺子之初,每当遇到难题时她们姊妹二人便在夜里一起对烛商量对策。
正在这时,她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不若她便雇一些能言善辩的伶俐小女娘去讨债吧,她们既不会像粗使婆子那样惹人嫌恶,又能用巧舌厝旋。
这个想法让她猛地坐直身子,这时窗外传来三更的梆子声,她对着信笺笑了起来。
她披衣起身,拨了拨炭盆,那炭盆里的火星噼啪爆响,映得她眼底亮得惊人。
她铺开宣纸提笔写到:这女娘需选在市井里见过世面的,还得识字,还能算账对簿……
因她是帮西北军的将士们凑钱买粮草及厚棉衣,她还可趁机找杨将军、韩延将军他们借一些身材魁梧的将士,在这些小女娘去权贵府上要债时保护她们,而且这些身披雪甲的大汉,往那些权贵府门前一站,还可起到一些震慑作用。她这一写便停不下笔了,写到寅时,夏荷推门送参汤,见她伏案疾书,发间玉簪都歪斜着,却浑然不觉。夏荷见她眼下乌青,便知她昨夜定是一夜未睡,又在为筹谋新铺子开张事宜操劳。
王照月也料想到了,她们去权贵府上讨债并不会太容易,可能这些小女娘连权贵府上的门都敲不开。
但她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她想出这个点子的当晚,又爬起来连夜与三姐姐写了一封信。
因哥哥们和三姐夫来年都要到汴梁参加春闱,他们原计划正月再过来。王照月本来也不计划回杭州过年,那不如便让哥哥们与三姐姐、三姐夫早点来汴梁,第一,可以陪她一起过年,第二,三姐姐还能顺便帮她一起谋划当铺的一些事情。
她在信中与三姐姐说道:“杭州的铺子已经步入正轨了,那不如便交由秋桂与石掌柜他们来经营。她和三姐夫刚成亲没多久,夫妻长期分隔两地,这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不如就趁三姐夫来参加春闱,三姐姐也一起来汴梁吧。”这样,一举两得,三姐姐既能照顾三姐夫,还能帮她一块儿出主意,与她一起张罗新铺子开张事宜。当铺开起来之前,她还想把月锦阁、书肆也一起开起来。
她那个绝妙的点子便是:如果这些权贵真的不计划还钱,也不开门,那她便效仿当初对付归安知县的法子,在书肆印几本话本子,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