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盛家姐妹与一众妃嫔退下,殿内只余心腹宫人时,太后沈颐脸上的温和渐渐褪去,染上一抹深沉的思量。
她示意皇后沈明昭近前坐下。
“昭儿,皇帝昨日来请安时,透了些口风。“太后声音压得较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似乎有意在哀家寿宴之后,便着手为几位年长的皇子选立正妃。大婚之后,按祖制也会一并赐下封号,让他们开府建业,算是真正成人了。”
皇后沈明昭端坐着,面容沉静如水,仿佛早已料到。她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袖口的金线凤纹,缓缓道:“陛下这是…要开始为将来做打算了。”
为皇子选妃赐封,看似是家事,实则是国事,关乎国本走向。太后颔首,目光锐利地看向皇后:“三皇子居长,他的正妃人选,便是重中之重。皇帝虽未明言,但陈贵妃近日动作频频,其心意不言而喻。昭儿,你执掌凤印,统摄六宫,对此有何看法?”
皇后沉默片刻,那双清冷的眸子看向殿外盛家姐妹离开的方向,语气平淡却字字清晰:“母后,若按陈贵妃原先的打算,扶持那位盛大姑娘,儿臣原本并不打算过多干涉。”
太后挑眉,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盛明珠此女,"皇后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虽出身存疑,是个鸠占鹊巢的赝品,但永宁侯府多年娇养,容貌才情在京中也算拔尖,表面功夫做得足,勉强倒也配得上一个皇子正妃之位。于氏与她背后那点心思,儿臣也略有耳闻。若三皇子娶了她,于永宁侯府是攀了高枝,于陈贵妃,不过是得了一个空有美貌、却无坚实外戚支撑的儿媳,于大局……无甚影响。”她话锋陡然一转,眼中掠过一丝冷芒:“但如今,陈贵妃明显是对盛沅动了心思。她看上的,绝非盛沅本人,而是她身后盘根错节、清誉极盛的韩氏一族!韩家虽不涉党争,但在朝在野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文人士子心中的地位,绝非一个日渐没落的永宁侯府可比。”
皇后的声音渐渐染上寒意:“陈贵妃母子这些年,仗着陛下宠爱和皇长子的名头,在宫中在前朝何等嚣张跋扈,母后与儿臣皆看在眼里。若再让她得到韩氏的支持,陛下心心中那杆天平恐怕会更加倾斜。一旦陛下真的立了楚辰为太-…她没有再说下去,但殿内二人都心知肚明。一旦楚辰被立为太子,拥有强大外戚支持的陈贵妃将再无忌惮。届时,不仅她这个无子又不得圣心的皇后地位岌岌可危,就连太后背后的沈氏家族,恐怕也会逐渐被排挤、边缘化,甚至遭到清算。太后手中的翡翠念珠停止了拨动,脸色沉静,眼底却风云涌动。她自然明白皇后的担忧,这也正是她的担忧。
当年是她逼着皇帝娶了自己的侄女沈明昭做皇后,为了得到沈氏一族的支持,以便在皇储之争中脱颖而出。
她也一直知道,皇帝心里喜欢的从来不是沈明昭这个皇后。这些年来,他越发宠信陈贵妃,对沈家已多有疏远,何尝不是在报复自己当年强行拆散了他和自己那位意中人的举动。<1可若太子之位真的落入贵妃之子手中,沈氏一族的未来,着实堪忧。“昭儿你说的没错。"太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决断,“韩家这门姻亲,确实不能轻易落到老三手里。盛沅这孩子,看着是个好的,但也不能让陈氏轻易拿捏了去。”
皇后微微倾身:“母后圣明。那依母后之见.……”太后同样凑过去在皇后耳边低声道,声音几不可闻,却字字千钧:“我已经命心腹之人再下江南,深挖陈氏的底细。她一个扬州瘦马出身,即便有魏国公府帮着遮掩,也不可能全无破绽。若能寻到些不堪的旧事,至少能暂缓老三争储的势头。“她稍作停顿,气息更沉,“还有……当年那个戚家的庶女,你后来可曾再查到什么蛛丝马迹?哀家这心里,总有些不踏实。”皇后沈明昭闻言,端丽清冷的面容上掠过一丝极淡的阴霾。她微微侧首,唇瓣几乎贴着太后的耳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