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夏》。
“这个节目,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再赘述了。”
台下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早在2006年,当时创业、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最响亮的词句,为企业积累财富、为国家贡献税收、为社会创造就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深处的需求。
同年《赢在华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它是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创业真人秀节目,定位为“寻找华夏最具成长潜力的创业项目”,顺应了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也迎合了年轻人渴望成功、追求梦想的心理需求。
节目通过海选、面试、商业实战等环节,选拔优秀创业者,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导师、资源等支持,助力其实现创业梦想,最后的活动会为每位获奖者提供一块创业实验田,由idg、软银赛富、今日资本等三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提供的创业资金。
冠军(1名):1000万元,亚军(2名):700万元,季军(3名):500万元。
而当时的评委嘉宾阵容堪称繁华,包括:蒙牛牛根生、ut斯达康吴鹰、idg熊晓鸽、今日资本徐新、软银亚洲阎焱、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新东方俞敏洪、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中粮集团董事局主席宁高宁.
不是资本巨擘就是知名企业家,其中还有许多年度华夏经济人物当选人物。
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通过评委们的点评和指导,向观众传递商业理念、经营策略等精英文化,同时也塑造了成功企业家的榜样形象。
该节目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共举办三届。
为什么只有三届?其实这档节目火爆之余还是引起了一些公众的质疑,例如过度渲染成功学、忽视创业风险、所传递具有争议的价值观等。同时,节目对创业者的选拔标准和评判方式也值得商榷。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档在当时看来是现象级的创业节目,而且收视率在当时一众央视栏目中很高。
《赢在华夏》作为曾经的王牌节目,即便是新入职的员工也有所耳闻。
然而,大家心中仍有些疑惑:这个早已成为历史名词的节目,为何被领导重新提起?
很快,领导给出了答案——他在白板上写下了《赢在华夏》后,又追加了三个字:【特别版】。
“之所以重提这档栏目,是因为时机已到,我们要做几期特别版。”齐竺泉顿了顿,示意助手小张分发资料,“大家先看看。”
几分钟后,资料传阅完毕。
齐竺泉环视众人,问道:“都看完了吧?觉得如何?”
他接着说道:“我先定个大框架,这一次,我们推出《赢在华夏》互联网特别版,邀请互联网头部的几个企业家分成两个阵营进行pk。
大概就是这样,剩下的机制啊,内容啊,流程,我们要求新求变,格局要大一些,这些大家可以集思广益,自行讨论补充。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一旁作为总监助理的陈红兵提醒道:“总监,去年就有人办过类似的节目。”
齐竺泉皱了皱眉:“办过?具体说说。”
陈红兵继续道,“之前《赢在华夏》的主持人王利芬后来跳槽去了地方台,随后以制片的身份制作出了一档类似的节目,叫《赢在华夏蓝天碧水间》,是一场大型商战真人秀。
节目中,十二位明星企业家分成两个阵营,通过12场商业实战赢取公益基金,获胜团队和总决赛冠军会捐赠千万公益奖金给公益组织.”
“蓝天碧水间?”齐竺泉喃喃自语,似乎对这个节目有些印象,“他们的参赛嘉宾都有谁?”
陈红兵报了几个名字:汽车之家的李想、五八同城的姚劲波、慈铭体检的韩小红等。
齐竺泉听完,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