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写着。
(认真的吗?我的脸非要感觉像快要裂开一样?提醒自己:发明一个带加热功能的面罩。)
在另一页分析着复杂数据的图表下,她写道:(我发现了!呼吸作用的峰值与融水羽流事件完美匹配!我需要一杯啤酒。或者十杯。j.c.欠我那杯啤酒。)
林予安的目光被那句“我发现了!”所吸引,他好奇地翻到了日志的最后几页,那里似乎是她记录最核心发现的地方。
这几页的内容,与前面的日常记录截然不同。
字迹变得异常潦草、激动,有些地方甚至因为用力过猛而划破了纸张。
页面上布满了各种箭头、圈点和即兴画出的、用于解释她思路的简易图表。
在一张手绘的、模拟冰架下方水流的草图旁,她用大写的、几乎是吼出来的字母。
(不仅仅是温度!嗜冷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并非完全依赖于热量变化!)
紧接着下面,是一段更加激动、几乎难以辨认的文字,林予安只能勉强读懂其中的大意:
(“关键是来自冰下排放的营养物质涌入!从融化的冰川底部释放出的古老碳源才是真正的触发器!这对它们来说就像一场盛宴。”)
(“当淡水羽流到达时,它们不只是‘醒来’它们是在开一个该死的派对!这就解释了我们一直探测到的、大规模且短暂的甲烷生物信号峰值!”
(“这是冰川融化与温室气体在微生物层面上产生的直接,可测量的联系!我的天!这可能会改变整个气候反馈模型!”)
读到这里,林予安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巨大的兴奋与狂喜。
那是一种发现新大陆、揭示世界底层规律的、属于科学家的最高级别的激动。
他几乎能看到麦柯在昏暗的灯光下,浑身颤抖地写下这些文字,眼中闪烁着堪比极光的光芒。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严谨专注的科研精神,更是一种对科学的狂热。
这让他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极其立体的形象,一个聪明、坚韧、有趣,并且非常酷的年轻科学家。
他合上日志,注意到日志封皮的内侧,有一个专门用来插卡片的透明夹层。
夹层里,插着一张属于她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身份id卡。
林予安用指尖,小心地将那张卡片抽了出来。
当他看清id卡上的照片时,他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二十多天的零行生活,让他内心燥热了一番。
这次的挑战他没有带艾莉娅的照片,这也是他的策略,让自己全身心的沉寂在这项挑战中!
而这张工卡上,根本不是一张按照标准规程拍摄的、表情严肃的证件照。
照片里的她,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岁,一头微卷的深褐色长发随意地披在肩上,光线从侧面打来,让她的轮廓显得柔和而立体。
她的头微微歪着,眼神直接而坦诚地凝视着镜头,带着一丝探究和挑战的意味,嘴唇微张,仿佛随时会说出什么俏皮话。
她鼻翼上那个小巧的金属鼻环,在灯光下反射着微光,为她严谨的“博士”身份增添了一抹叛逆的色彩。
照片的裁剪恰到好处,她穿着一件深色的v领上衣,那条曾在日志吐槽中出现过的,作为护身符的蓝色“恶魔之眼”项链,正静静地躺在她的锁骨之间。
而锁骨之下就是他燥热的锚点,眼神不止一次被吸引。
林予安终于凭借定力将目光转到到了,她左臂上隐约可见的、似乎是蝎子或某种奇特生物的图案轮廓。
这张照片,将一个充满个性的,自由不羁的灵魂,完美地浓缩在了小小的卡片之上。
他终于明白,日志里那个吐槽天气、渴望啤酒的鲜活形象,与眼前这个眼神坦率、带着纹身和鼻环的酷女孩,是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