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带着一丝紧迫感。
“根据我的设计,这个屋顶不会是轻便的框架,它本身就是一道横向的墙壁。”
“一道由整根原木并排铺设而成的,坚不可摧的屏障,它必须能承载未来可能厚达一米的积雪。”
他需要的,是足够长、足够结实,但又不能太重的木材。
他再次进入森林,这次他寻找的目标是那些笔直的、直径在10-15厘米左右的云杉或松树枯木。
他费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砍伐并拖回了十几根这样的“屋顶木”。
这些木头的长度都超过了庇护所的深度,以便在前后形成屋檐。
搭建这种实体屋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根一根地铺。
庇护所的前墙高一米五,后墙低一米二,这个天然的斜度,就是为了让屋顶能够顺利排水。
因此,所有的屋顶原木,都必须顺着这个斜坡,从前到后竖向铺设。
他将木头的一端先奋力抬上石基,然后用肩膀顶住木头的下方,猛地发力,便将这根沉重的木头送上了墙顶。
然后,他爬上墙体,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这根木头的位置。
它的前端,稳稳地搭在前墙顶部的原木上,它的后端,则搭在后墙的顶部,并且两端都超出了墙体约三十厘米,形成了屋檐。
“仅仅放上去是远远不够的。”
他对着镜头解释道:“拉布拉多海岸的狂风,威力足以掀翻一辆汽车,我必须用最坚固的方式,将它和墙体锁死在一起。”
他没有采用复杂的卯榫凹槽,那太耗时了,他选择了更直接的方法。
他拿出了拆散的缆绳,打算用它来固定这些屋顶的原木,本次生存也就50多天,缆绳足够用了,也不用担心腐蚀的问题。
他将第一根屋顶原木紧紧地挨着侧墙的边缘摆放好。
然后,拿起一截短缆绳,在原木的前端,也就是屋檐部分,开始进行捆绑。
他将缆绳从上方绕过屋顶原木,再从下方紧紧地勒住前墙的最顶层原木,然后用力拉紧。
用一个专业的,受力越大就越紧的卡车司机结,将绳索死死地锁定。
瞬间,这根屋顶原木的前端,就被强大的缆绳,牢牢地“绑”在了前端木梁上。
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将这根原木的后端,也牢牢地固定在了后端木梁上。
现在,第一根屋顶原木,像一座桥梁,被彻底地焊在了前后墙体之间。
一根,两根,三根……
整个下午,林予安不知疲倦地重复着这个过程,安放、调整、拉紧、捆绑。
每当一根新的原木被牢牢固定,他头顶的天空就缩小一分,庇护所内的光线就暗淡一分。
当屋顶的铺设,推进到距离烟囱还有约一米的位置时,他停下了工作。
“现在,我来到了整个庇护所建造过程中,最考验技巧的地方。”
他站在墙上,指着那个已经和墙体齐平的石制烟囱结构。
“竖向的屋顶,遇上了侧面的烟囱,我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个全新的支撑结构,否则屋顶就会在这里断开。”
“我的解决方案,是在屋顶上做一个‘框架中的框架’。”
他先铺好了紧挨着这个“一米安全区”的那根完整的屋顶原木,并用缆绳将其牢牢固定。
这根原木,将成为新的承重梁,然后,他取来两根较短但结实的原木,作为横向支撑梁。
他将第一根横梁的一端,搭在刚刚固定的那根屋顶原木上,另一端则搭在烟囱所在的侧墙上,并用缆绳和石块加固。
第二根横梁也用同样的方式安装。
两根横梁之间,正好框出了烟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天窗”。
“有了这个横向的框架,我就可以继续铺设被烟囱‘打断’的屋顶了。”
他将几根屋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