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了,不能打老百姓,下次再让我碰到,我就不饶你了。”
王信不再多言,转身骑上马,在马背上态度突然变得严厉,无形的威严散发出来,仿佛一个杀神,别说那几名士兵,周围看热闹的人们都鸦雀无声。
史平等人等将军上马,下一刻,众人仿佛动作一致似的,整齐的飞身上马。
这时机,这默契,这动作等等,无一不在向人们透露着什么。
也不等众人回复,王信骑着马离开,人群早就让开了道路,史平等亲卫如常的跟在将军身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发现需要警惕的人。
“请问将军贵姓?”
身后那领头的士兵再也忍不住,朝着离去的背影大声喊道。
王信没有回答,朝巡抚御史衙门走去。
因为心里并不是很高兴,今日看见的一件事,只是一件小事,寻常的不能再寻常,周围看热闹的人习以为常,已经说明了一切。
对于这种现象,王信并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换个清官?
清官大老爷的戏码传唱了一千多年,还在崇拜清官大老爷,指望清官大老爷就能治理好一切,更说明软弱到了无药可救,还不如那摊贩老板。
大同很穷,比江南穷多了,士兵们是底层,那摊贩老板也是底层,互相伤害,自己是惩罚士兵呢,还是帮助摊贩老板呢?
这就是林如海当初说培养自己去做官,而自己不愿意去当官的原因。
还是当兵好。
保家卫国,起码自己有一条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而当官?
王信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王信年轻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句话,凭什么治天下要比打天下难,后来王信有了自己的理解。
治天下实在是难,难到了全世界的聪明人,也没有找到出路。换一批官,让老百姓来当,说不定贪的更狠,这也是事实。
所以还是脚踏实地。
不谈理想,更不谈大道理,只做正确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抗倭,比如开发扬州岛,比如奉命镇守雁门关等等。
自己从来不用口号去告诉手下们要怎么做,而是带着手下们去做事。
王信知道,大同更多的地方,像今日碰到的事情数不胜数,因为人要吃饱,吃不饱就不能讲道理,自己管不了,那就只能管自己看到的事。
可越是这样,王信知道自己做的是错误的。
因为自己的做法,会让更多的人指望青天大老爷,明知道是错误的,却又不忍心犯错,自己果然不够狠,当不了枭雄啊。
不久后。
巡抚御史衙门。
一名吏员来通报,“御史大人,王信将军来求见。”
“请他进来。”
张文锦早就在等待,并没有摆架子,第一时间见了王信,王信再次见到张文锦,笑着拱手:“御史大人得以升官,末将还未恭贺大人呢。”
张文锦没有在意
自己掌领大同后,哪怕是胡立勇也送了一份大贺礼,最后唯独此人没有送。
他是不知道规矩,还是故意的呢?
张文锦消息灵通,知道此人的为人,甚至知道此人在扬州的做派,此人在扬州就很灵活嘛,上下对他满意,后来去了京营,反而越来越不懂规矩。
张文锦不在乎此人变化的原因,只知道此人是个刺头,倒也是没奇怪。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有自己的脾气,既然如此,那就高高挂起,武夫嘛,没必要和他讲道理,要是懂规矩,就给他安排事,不懂规矩就一边去。
奈何情况有变,为了自己的前程,张文锦见到王信后,笑的和蔼,提醒道:“你此次回京,我让翟文上书朝廷,为你说了好些话。”
“多谢御史大人。”王信拱了拱手。